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标题导航
|
春节我在岗 工地不打烊
福厦项目的别样春节
500多名建设者坚守赣深一线
为武汉地铁建设提速
就地过年也“精彩”
激活创新思维 盘活成本效益
凝聚思想共识 汇聚发展力量
学思践悟强本领 知行合一谋发展
从“细微”处着眼创新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细微”处着眼创新
近期,集团公司将改革创新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突破任务,并在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中,多次强调要在各项工作中进行创新拓展。那么,身为企业员工,应该如何在工作中实现创新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善小事,无以成大器。创新不只是翻天覆地的大科研、大改变,创新也可以从细微处着眼,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去思考改进。在这一点上,太原公司郝利斌创新工作室似乎给出了答案。
众所周知,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密实性,需要通过电通量、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对其进行检测。而在每次检测前,必须把正方体的混凝土试块加工成标准圆柱形芯样。然而,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因为固定不牢固的问题,导致芯样加工不规则,造成试验失败,并带来安全隐患。该工作室通过反复摸索与尝试,发明制作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实用的芯样加工固定底座装置,解决了芯样及钻芯机固定问题,提高了芯样加工的精确度,同时也消除了安全隐患,该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太原公司的大直径管片预制场中,该工作室发现目前预埋件的拉拔检测均是垂直于受压面,而本单位预制生产的大直径管片中的预埋件为30°斜向预埋件,这就造成目前市场上的拉拔仪无法满足此类预埋件的拉拔检测,导致所生产的管片无法完成验收。为此,该工作室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探索发明了斜向拉拔装置,改变了拉拔仪的施力方向,使既有仪器满足斜向拉拔检测要求,而生产的管片也顺利通过了验收。这项看似简单的发明,却解决了施工中一个大难题,同样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类似这样简单实用的创新成果在该工作室还有很多,而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以及现场施工中看似不起眼的细微之处发现并改进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创造出来的。所以创新看似高大上、不可触及,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在工作中做到推陈出新。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大多数人只要留心就能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事物,但因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就无从谈起创新了。从郝利斌创新工作室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来看,作为企业员工,要拥有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探索真知的思维和勇气,改变一成不变的常态思维;要通过不断学习拓宽眼界和视野,拥有解决问题、优化事物、改变现状的能力;同时,企业管理层要建立建全员工培训机制,让员工感知先进的工艺流程理念,启发员工的创新思维空间;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员工勇于创新,不畏惧失败和犯错,实实在在地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好方法、好建议落实到行动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才能有所创新和拓展。
郝利斌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荣获了多项国家级QC、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省级工法以及科技进步奖,为公司的创优创效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他们正紧锣密鼓地盘点内部资源,依托在建项目,围绕施工生产中盈利创效的重难点技术问题,全力攻坚克难,创新提质增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张正阳)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