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城市的大动脉,地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集聚资源,重塑城市骨架和区域格局,发展机遇随之而来。10月28日,深圳地铁14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作为坪山区首条东部快线,14号线进一步激活沿线片区的经济活力,助力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加速蝶变。在这场助力经济腾飞的战斗中,中铁六局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创下一项项深圳速度。
巧思护航“管线血管”迁移
石芽岭站、六约北站地处城市中心区,周边居民小区、办公楼和工厂林立。在平均宽度不足30米的基坑作业区里,电信、通信、电力、雨水、污水、给排水、燃气等管线管道共计108处,需迁改管线管道长度约6259米,改迁各类绿化树木2445株……修建石芽岭站、六约北站的过程,“就像给毛细血管做手术”,要想做好一场场精密的“建设手术”,实属不易。
项目部周密研究部署,开出了一张张“布线”良方。先用管线探测仪对底线管线进行全方位勘探,将管线埋深、走向、类别等信息“一把抓”,做好位置标识。在熟悉管线位置后,制订管线开挖的“搬家”方案:对于电信、通信、电力等有余量的管线,采取直接拨移的方法,将管线拨移至施工范围之外,确保施工畅通无阻。
对于燃气管、砂浆抹口管等对沉降特别敏感的管线,建设者在管线上设沉降监测点,24小时检查连接点状况,定期维修调整。对于雨水、污水、给排水、燃气等需要迁改的管道,项目部在迁改前,提前联系相关产权单位断水断气,用高频电阻焊重新焊接钢管、铸铁管等,用电熔接方式重新连接PVC管……通过重新焊接铺管,建设者为地下作业施工开辟了开阔有序的建设空间。
创新推进地下硬岩掘进
进场伊始,坚硬的地岩就给广州公司建设者们来了个“下马威”:钻机从地面向下仅挖了2米,就遇到了硬岩。经过多次地质勘查和技术研讨,项目部对硬岩地层采用了静态爆破的创新方法,在不使用炸药的情况下完成岩石破碎。同时,项目部引入了潜孔锤冲桩工艺不仅能够避免钻头对孔壁碰撞时出现的偏孔、塌孔,还能发挥其对硬岩层的强冲击力,实现快速破碎岩石。项目部仅用45天便完成了西部基坑区间盾构始发站的五段主体结构,为盾构始发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在深圳地铁14号线六中区间施工掘进过程中,交通分公司建设者同样面临着难啃的“硬骨头”:在强度高达211兆帕,以长距离全断面微风化极硬岩为主的地层面前,盾构机刀具显得格外脆弱,掘进不到50公分,刀具就会严重受损。项目部第一时间联系刀具研制中心,结合岩石检测报告和掘进参数,改良了适用于极硬岩地层掘进的刀具,使用寿命延长了20%。掘进过程中,建设者们坚持每掘进半环,便停机测量刀具或更换刀具,单环掘进的时间成功增加到18个小时左右,保证了持续掘进,硬核开挖。
2021年7月11日,经过了473天的努力,六中区间左线隧道终于成功贯通。单环掘进更换14把新刀具,全线累计更换531把刀具……“铁”一般的字,诠释了建设者们不惜一切代价、克服一切困难的建设豪情。
快施工提升“加速度”
作为深圳地铁14号线车站空调冷源的“心脏”,冷水机房在施工中具有“一大一小一复杂”的特点,即构配件体量大、施工场地小、管线布置复杂。电务公司建设者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确定将装配式建造技术运用到冷水机房施工中。
施工中,电务公司4名建设者密切协作,运模块、吊管段、拧螺丝,一道道工序流水一般配合衔接,2台冷水机组、4台水泵、265米管道、136套螺栓各归其位……仅仅72小时,锦龙站的装配式冷水机房如“搭积木”般组装完成。
在这有条不紊的“六局速度”背后,是建设者们未雨绸缪的精心布局:冷水机房的构配件在场外同步进行精细化预制,待作业面交付后,建设者迅速将“机房模块”运输到位,结合二维码标识系统,利用管段和螺栓连接起各个模块,“搭积木”般快速拼装的“闪电施工”也就不在话下了。不仅将原本3个月工期缩短至3天,还减少了8%以上的安装主材及辅材消耗,仅锦龙站就节约人工费、材料费约12万元。
项目部坚持样板引路,制定出了样板支吊架、样板电缆、样板接线、样板机房等首件样板,最终实现了全线第一家完成临水临电施工、第一家完成砌体结构首件验收、第一家完成综合管线首件验收、第一家综合管线BIM模型封模、第一家兑现400V电通目标、第一家完成车站制冷功能等“十项第一”,累计受到深圳地铁、中铁南方等各类奖励和表扬33次,并荣获中铁六局“先进集体”、“2021年度综合管理优胜单位”等称号,实现了“建设速度更快、工程质量更优、施工成本更低、绿色低碳环保”的建设初衷。
大鹏展翅,鹏程万里。如今,地下的列车心脏在跳动着,地铁拉动着经济飞驰,时间和空间奇迹压缩的背后,中铁六局的建设者们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取得了一场为经济腾飞建造“大动脉”的战斗的胜利。
(范彩燕 郭鹏 李沐霖/文 胡思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