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青山处处埋忠骨
——观《长津湖》有感
  辛知雪
  九月初三,凉风渐起,寒露初生,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似乎早早地南下省亲,窗外的冷风呜呜作响,我打了一个寒颤,随手披上了一件鹅黄秋衫。
  寒露前,我和晓棠去影院看了《长津湖》,电影落幕后便早早归家休憩,我沉寂了三天,毕竟七十年前的寒露过后,这股寒意凝固了太多的丰碑,我内心不愿在秋天徒增伤感,可今天北方来的风,还是吹动了我不敢搁置的笔,告诉自己,对于这部电影,应该记录一下罢。
  《长津湖》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这个符号是以精神为砖构建而成。一部好的电影,要么是在表现方式上能别出心裁,要么是在故事人物上能动人心扉,要么是在剧情叙事上能深情款款。《长津湖》的独特却超越了这三个层面,它以这三者为支架,共同撑起了塔尖的话语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在电影之外依然萦绕的精神内核,它的精神内核远远大于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因为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长存了五千年的延续,融于电影之中,溢于电影之外,从前赴后继的场景,到冲锋陷阵的呐喊,到冰雪鏖战的不屈,太多的片段挥之不去,每一帧都积蓄了这种精神力量,有人问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思忖良久,却难以一语蔽之,曹植说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顾炎武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说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们的民族每到危难之际,总会有一群《长津湖》里“最可爱的人”站出来,他们中有的像新兵伍万里一样,脸上刚褪去稚气的孩子,有的像伍千里一般,刚回家与父母相聚片刻的儿子,更有的像“雷公”一样,为了民族大义和战争胜利舍生取义。在朝鲜半岛这片土地上,西伯利亚寒流穿透了他们的身体,寒风中裹挟的冰雪凝固了他们的血液,敌人的进攻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当我匍匐在地上的时候,却听到一种声音,穿透了七十年的时间缝隙,穿越了坚硬的土地,穿过了冰封雪聚的鸭绿江,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从北到南,由东至西,一直在震动,这种声音是那群“最可爱的人”不曾停止的心跳,他们的心永远连着奔腾的黄河,牵系着滚滚长江,哪怕是在西边的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也依然有力地跳动着,因为这颗心中,是“雷公”被敌军炮火击中,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哼起的《沂蒙山小调》“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今日盛世终如他们所愿,中华大地上,所有的风光都繁花似锦,长春不老。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到:“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每次读到这段,我总是忍不住动容,即使看过各种悲剧文学,哀痛故事。当我再看到《长津湖》里志愿军们啃着冰冻的土豆时,年近而立的我也止不住颤抖,仿佛牙龈也觉得冷,寒意似乎凝固了不止我一个人的泪水。直到影片最后,一排排匍匐在零下40度环境里的冰雕战士,衣衫单薄,食不果腹,趴在雪地里纹丝不动,随时准备向敌人发起进攻,他们的目光,直到被冰棱覆盖,依旧直直地望向远方,可惜的是,战士们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个动作,就像长征时,那些强撑着一口气从山麓佝偻地攀爬到山顶战士,他们站在山顶成了永远的丰碑。
  只有在风霜中洗涤过的土地,来年的春天,上面生长的生命才能更加坚韧。我们生于华夏,恰逢盛世,何其幸运,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七十多年,志愿军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让我们能安心读书、工作、生活,他们的忠骨润泽了我们目光所及的苍翠青山。但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华夏大地的蔚蓝穹顶需要新的生命去用双手托起,山河虽已无恙,我辈更需自强。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