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蓄积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杜宏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的“不二法宝”。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于企业而言,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发展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合理的顶层设计,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一个企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应与现代化接轨,在创新的道路上永葆与优秀同行竞争的进取心。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到中国中铁等单位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努力打造装备制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央企虽然历史悠久,根基雄厚,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艰巨任务在新时代的激流中依然刻不容缓,对于建筑类企业,创新体制建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不少一线项目的创新意识薄弱、经验传递断层、理论总结缺失,随即产生的创新奖励滞后、工法专利申请搁置、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都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完善创新体制需要由上至下,加强内外联动,强化与系统内单位、设计院、研究院、高校的合作,打通一线施工与各个部门的脉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系统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要探索构建与企业发展进程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肩负着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使命,也承担着为社会尽职的责任。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人才不聚,则山海难平,企业难兴。要从一线实践的高度和广度来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尊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材施教,不搞一锅乱炖,善于发掘人才、鼓励人才、引导人才,充分激发出创新后备人才在潜能、个性、志向等各个方面的独有特征;以培养计划为经线,以现场管理为纬线,以“青蓝对接”为目,以“导师带徒”为纲,牢牢以人才为中心“围点打援”,坚持以“六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厉兵秣马,深耕细作。科技人才要保持知识的更新频率,从而延长人才的创新生命周期,最终才能聚天下之英才,谋企业之昌盛。
  时刻的忧患意识,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企业必须全面认识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建筑市场呈现新老基建共存的形势,不守株待兔、闭门造车。时代在日新月异,建筑技术也在数字化驱动下不断发展,要始终与时间赛跑。科技创新不能剑走偏锋,只顾速度便捷,不惧事故病症。须以安全为根本、以品质为保障,日慎一日,善始善终。以“严”当头,以“实”字托底,牢牢谨记“在手任务摸清家底,排除不利因素”的原则,深化“2468”管理要点,全面强化“管”“监”责任,突破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铁腕抓安全的高压态势不衰减,在安全创新的基础上勇攀高峰,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真正让创新的源泉在企业发展中充分涌流。
  “狭路相逢勇者胜,山高路远砥砺行”。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行稳致远的助力器,我们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厚积薄发,奋力谱写新时代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