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巨龙卧波筑通途
——广州公司南沙港铁路建设纪实

  “1号,1号,测量数据显示拱架四个角全部提升到位,可以开始固定。”对讲机里传来了洪奇沥水道特大桥柔性拱大里程段提升到位的消息,建设者们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2月3日上午,全长998米的洪奇沥特大桥柔性拱全部完成提升并合龙,标志着广州公司承建的南沙港铁路5标关键性节点被成功攻克。南沙港铁路作为目前广州南沙自贸区唯一在建铁路,它的修建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四河交汇,遇有“六虎”拦路
  广州公司承建的洪奇沥特大桥是南沙港铁路控制性工程,大桥桥址处水域复杂,洪奇沥、上横沥、下横沥及黄沙沥四河在此交汇,集“高、大、难、新、险、重”等六大特点于一身,项目建设过程困难重重。见习生罗远明经常听老技术员说河上有六只“老虎”,战胜它们,桥也就建成了。
  高——拱肋到水面100余米高,相当于33层楼。
  大——跨度大,洪奇沥水道特大桥主桥总长998米,采用连续两跨360米的钢桁梁柔性拱技术,为当前国内外同类型桥梁最大跨度,同时也是亚洲同类型最大跨度桥梁。
  难——大跨度双主跨,钢桁梁和拱肋需分次架设和合龙,设计、施工难度大。
  新——大桥有多处创新点,首次在大跨度桥梁上采用板式轨道无道砟明桥面系、首次在大跨度双线铁路纵横梁的顶板采用不锈钢复合板材料等。
  险——大桥跨越Ⅰ级航道,水运繁忙,施工过程中对航道的安全防护,以及对临时墩的防护为工程重点。
  重——全桥总用钢量达2.8万吨,而一头成年非洲象约7吨,大桥相当于4000头大象重量。
  面对“拦路虎”,广州公司总经理、原项目经理巩天才鼓劲员工:只要发扬好“华南虎”精神,勇于挑战、勤于开拓、善于创新、敢于胜利,什么“老虎”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精细策划,抢占施工先机
  进场后,围绕工程重点和关键环节,项目部秉承“精细”策划、“快”字当头的理念,创新管理、快速建家,提前完成业主多项节点。
  “重大项目建设,时间就是生命线。”“要制胜,精细策划要先行。”巩天才一直向项目员工传递这样的争先理念。针对洪奇沥大桥建设,项目部研讨制定出集“进度、创誉、创效”为一体的实施方案。项目部科学合理地分析各单项工程成本要素、风险控制和施工技术重难点,并对主要设备配置、施工部署、施工方案进行了比选论证,扎实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为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征地拆迁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洪奇沥特大桥跨越中山、南沙两地,为达到“快速征迁,同步施工”的目标,项目部建立了“大桥两头齐头并进、其他部门协助支持、相关人员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结合、内外联动、全员拆迁的工作局面。项目部在大临建设过程中,20天完成了1、2号钢筋加工场的建设,28天完成了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
  前期的精细策划,为项目赢得了先机,并得以顺利推进。
   匠心智造,打造精品工程
  “建造精品工程”是项目部一直以来的建设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匠心精神在项目全体员工内心深处埋下了种子,并生根发芽。
  主桥栈桥作为施工的唯一作业通道,需长期保证运输车辆通行及大吨位吊机行驶作业,其安全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主桥临时墩作为钢桁梁合龙支点及柔性拱提升塔架的基础,在极端情况下,单根桩基受力高达1264吨,这样的施工标准难以想象。
  “走在栈桥上,要感觉比走在陆地上都安稳。”巩天才深知,工程难度越大,技术标准就必须更高。为此,项目部对栈桥进行监控量测,建立预警机制,确保栈桥的安全性。在桩基施工及钢管立柱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均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把临时工程等同于正式工程来管理,以确保临时墩的承重力可控。
  “只有细心、耐心、匠心,主桁的1767根主要杆件才能安全安装到位。”施工过程中,巩天才用“三心”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将工作做到极致。
  边跨单悬臂架设阶段,要在边墩设置拉锚措施,保证抗倾覆力和稳定性;中跨双悬臂架设阶段,要严格控制施工偏载,对钢桁梁的线形及时进行监控和调整……就是在这样近乎苛刻的施工标准下,实现了钢梁无应力合龙,合龙误差小于3毫米。
  项目建设过程中,全体员工凝心聚力,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实现了技术、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创新突破。
   科技护航,品质赢得口碑
  深水桩基施工、大孔径桩基施工、钢桁梁合龙、拱架提升……说起施工中的难题,建设者们一准能数出好几个。南沙港项目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磁场效应”,为建设品质铁路注入新动力。
  工程建设之初,项目部便成立了创新工作室,致力于工程的科研创新。“BIM技术让我们像看电影一样提前预览大桥施工的各个步骤,实际施工过程中心里底气儿就足了。”项目总工程师付超总是把BIM技术运用的好处挂在嘴边。
  项目部主桥钢桁梁柔性拱全过程采用BIM管理,利用BIM建模深化图纸进行碰撞检查,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利用BIM可视化方案设计,进行可视化交底达26次,减少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返工情况;通过对各部位的施工步骤进行细化,实现主桥进度精确管控,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多月。
  这些BIM创新成果,为项目赢得了2018年度中国中铁首届“卓越杯”BIM大赛(施工组)优秀奖、2019年度中国图学学会第八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二等奖。伴随着荣誉而来的,还有各方的口碑和信赖。
  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肩负光荣使命,中铁六人用智慧和汗水铸造精品、续写传奇——洪奇沥特大桥就像一条蓝色巨龙舞动在珠江之上,南沙港铁路这条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运铁路腾空而起,南沙自贸区“海铁联运”的梦想终将实现。
  (黄伟 范彩燕/文 罗诗勇/摄)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