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创新的火花在这里迸发
——广州公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侧记
  劳模精神在这里绽放、创新要素在这里集聚、智慧火花在这里迸发、创新发展力量在这里汇聚……这就是广州公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
  广州公司按照“举旗帜、搭平台、创品牌”的思路,先后出台创新工作室创建、实施、管理和考核办法,做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团队、有目标、有课题、有资金、有实效”。越来越多的职工聚集到创新工作室,汲取营养,寻找动力,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成长进步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
  模范引领 攻坚克难
  12月以来,南沙港铁路洪奇沥特大桥小里程拱架提升接近尾声。在这条铁路上,以中国中铁劳动模范巩天才为带头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形成的自主创新成果已成功运用于工程施工。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专注大跨度钢桁梁柔性拱桥施工技术研究,让大桥主桥合龙精度达到毫米级,成功将钢桁梁柔性拱结构桥梁跨径提高到360米,创目前同类型连续钢桁梁柔性拱铁路桥最大跨合龙精度亚洲之最。
  “巩天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攻克了大孔径桩灌注、水上临时支墩、桥墩养护、实心墩墩身等施工难题,获得专利47项,荣获中铁六局优秀施工技术成果一等奖、第二届“优路杯”全国BIM大赛(施工组)金奖、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成为广州公司创新工作室的样板。
  创新工作室成员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每月例会、“导师带徒”、技术交流等作为载体,接连攻克创新路上的困难与障碍,培养一批批员工成长为科研技术骨干。
  聚团队、抓课题、促项目,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广州公司发展的新引擎。“巩天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提出的“人人当能手、个个做专家”的倡议,已经变为现实。
  科技护航 创新创效
  在充满活力的“加青双创新工作室”,创新元素随处可见。BIM技术在轨道交通设计上的应用,让项目施工管理更加智能。
  沉浸在高仿真的工程场景,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动态交互的情境仿佛让人身临其境。BIM技术让团队成员面对的不再是厚厚的图纸,而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立体模型,从此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实现参数化“一键成图”、二维三维“无缝转换”、全过程“智能管理”。
  这支创新团队依托福州地铁滨海快线最大的停车场工程,通过BIM技术进行结构建模、工程量计算及管线碰撞检查,大幅提升工程量计算及现场管理的精度和速度。按照施工计划,现场施工饱和时,12台塔吊犹如钢铁大树一般矗立在工地,200余台工程机械分布整个作业面,车辆来往穿梭,塔吊频繁起吊,现场施工人数达到了1200余人,多个工种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创新工作室运用BIM技术对方案不断优化改进。
  建章立制、超前谋划、强化配置,广州公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为技术创新厚植了一片富饶的土壤。围绕地连墙施工、深基坑开挖、主体工程施工等方面,“加青双创新工作室”已经锁定新的攻关方向。
  凝聚匠心 带出队伍
  为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广州公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打造了一批技能型、智能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耿进军创新工作室”拥有中国中铁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9人,是广州公司从事测量工作的先锋团队。该工作室担负着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测量任务,下设的3个创新小组先后攻克了南沙港铁路洪奇沥大桥、深圳坂银鸡公山隧道、深圳地铁六约北站等一系列测量技术难题,确保一线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耿进军创新工作室”成员以新时期高技能人才为标杆,孜孜不倦耕耘测量工作。团队肩负着为企业输送更强劲的血液的重任。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在耿进军创新团队的带领下,广州公司测量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培养出多名测量技术能手。经他们“教、传、帮、带”培养出来的60多名测量技术人员,大多数都取得了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广州公司施工测量工作的中坚力量。
  “耿进军创新工作室”采用“1+N”多层次创新驱动模式,重点围绕测量与施工进度及质量监测,开展专家技术讲座、内部交流研讨、头脑风暴等活动,为创新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风顺正是扬帆时,开拓创新大潮涌。5年来,广州公司先后设立8个创新工作室,实现了专业技术领域的全覆盖。创新工作室先后孵化出109项国家专利,取得26项省级以上创新成果,累计解决生产难题、攻克技术难关300多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黄恒 叶思思)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