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五十载旧梁焕新颜—— 京通铁路线上的“时空接力”

  燕山秋染处,铁龙焕新颜。
  9月28日,历经18天4小时的全国最大规模铁路既有线换梁施工,服役近半个世纪的京通铁路完成“筋骨焕新” ,以全新姿态投入运营。
  这条纵贯804公里的铁路干线,始于北京昌平,一路穿越广袤草原、连绵沙漠与丘陵,在燕山山脉的蜿蜒褶皱中穿梭,于无数桥梁隧道间铺就华北与东北的“黄金纽带”。在中铁六局建设者看来,这条铁路的两个关键节点,值得永远铭记。
  1976年,丰台桥梁厂自主研制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稳稳架起,如同坚实脊梁撑起了京通铁路的骨架。随着这条交通大动脉正式贯通,华北与东北加速交融,为区域经济繁荣注入了持久动力。
  2025年,中铁六局丰桥公司的建设者们循着先辈足迹重返京通线,用现代工程技术接续起跨越半个世纪的建设传奇,让这条承载着记忆与希望的铁路,在新时代再度焕发蓬勃生机。
  新梁换旧梁:铁路既有线上的“筋骨手术”
  九月的燕山山脉褪去夏的苍翠,层林尽染的山峦与蜿蜒穿行的京通铁路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这条始建于上世纪70 年代的单线铁路,曾是连接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如今却因当年施工条件与工艺的局限,深陷桥梁病害的困扰。病害桥梁不仅制约运输效率提升,更成为阻碍全线电气化贯通的“拦路虎”,一场整治攻坚战迫在眉睫。
  9月10日清晨,京通铁路353公里835米处打破了山间的宁静。机械轰鸣声震彻山谷,施工人员各司其职、人声鼎沸,运梁车承载着新梁稳步驶近,架桥机伸展巨臂缓缓运转。随着旧病害梁的精准拆除与新梁的平稳就位,昌平至朝阳地间的T梁更换作业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病害梁整治工程,无论规模体量和持续时间都堪称铁路既有线施工之最——采用一次断道封锁施工方案,需对京通线隆化至朝阳地区间实施长达18天4小时的Ⅰ级封锁作业。施工内容涵盖14座桥梁的214孔428片梁体拆架更换,同步叠加多项复杂任务。其中,中铁六局丰桥公司肩负着腰栈站至朝阳地站44.3公里区段内,7座桥梁93孔混凝土梁的更换重任,是这场攻坚战的核心力量。
  不到三周的时间要完成93孔梁体的“新旧交替”,这背后是超乎寻常的资源投入与组织调度。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大力推进换梁施工。丰桥公司集结了106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与792名技术娴熟的施工人员,组建起近千人的施工大军;调配4台DJ180架桥机、13台大型履带吊及24台公路运梁车,形成“设备集群作战”优势展开攻坚。
  44.3公里的施工战线横跨多个区间,如何破解“战线长、任务重、时间紧”的难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丰桥公司京通铁路项目部经理王磊给出了答案。工程采用分区分段、多作业面并行推进的施工模式,将全线划分为四个区段同步施工,形成“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大会战格局。施工组织上,推行“人歇机不歇”的双班轮换制,架桥机等核心设备24小时连续运转,以最高效率抢工期、保质量。
  针尖上起舞:毫米级精度里的极限挑战
  京通铁路换梁现场,每一处都是对工程极限的挑战。
  千分之12的陡坡横亘眼前,500米的曲线半径逼近架桥机设计极限,3.9米宽的梁面要容下4.4米宽的设备支腿… …更棘手的是,旧梁混凝土强度从35兆帕衰减至20兆帕,拆除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这简直就像是在针尖上跳舞。”全国人大代表、丰桥公司石家庄分公司副经理、安全总监王足刚的比喻,道尽施工之难。
  曲线段架梁时,梁体与墩台的对位误差必须锁死在“毫米级”,架桥机每挪动一步都得经过精密测算。施工前半年,技术团队一头扎进勘察与模拟分析中。三维BIM模型中,架桥机受力状态动态推演,支腿极限与安全冗余精准测算,风险点在开工前便被逐一标记。
  距离青羊山特大桥正式施工还有半个月,工地旁的临时演练场上已热闹起来,一场针对小曲线半径施工的模拟演练正紧锣密鼓推进。经过模拟演练和数据测算,技术团队不仅验证了小曲线半径架桥机施工的可行性,还针对模拟中发现的潜在问题制定了优化方案,更新了施工操作流程。“提前把‘功课’做足,正式施工时才能一步到位,确保每一片梁都架得稳、架得准。”全国劳动模范、丰桥公司京通项目部副经理李建学介绍。
  针对7座桥梁差异,“一桥一案”的方案新鲜出炉,架桥机与履带吊协同作业,让狭窄空间里的施工效率倍增。工序优化让单个作业循环从15-16小时压减至8.5小时,效率近乎翻倍。旧梁拆除用上链锯切割工艺,比传统方法快40%,还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相邻梁体的扰动。
  既要满足精度要求,更要与时间赛跑。毫米级误差的数字背后,是团队用半年勘察、无数次模拟与持续创新,在极限工况中踏出的技术突围之路。
  攻坚克难题:新旧交替中的丝滑衔接
  相比于新线架梁,换梁施工的难度呈几何级攀升。
  “这些服役五十年的梁体,‘顽固’程度远超预期。 ”换梁现场,中铁六局十大杰出青年、丰桥公司运架一分公司经理张亚松一边检查支护设备、一边介绍,“混凝土强度直线衰减,部分钢筋已出现锈蚀,就像老化的骨骼变得脆弱易碎。 ”
  旧梁拆除的关键在于切割环节。这些旧梁混凝土与钢筋可能形成意想不到的紧密粘连——就像生锈的零件死死咬合,绳锯切割时轻则卡顿偏移,重则陷入“锯到一半卡壳、始终切不透”的困境。项目部在切割完工、加固梁片前,对每一道横向联结展开逐道“体检”,用细致检验确保切割面完全分离,不留任何隐蔽的粘连“暗扣” 。
  另一大风险,在于其结构状态不稳定性,拆除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失稳。对此,项目部搭建实时安全监控系统,对支护柱体的垂直度(垂直监控)、梁体的水平位移(GB水平监控)进行全程数据追踪。一旦位移或倾斜数值触碰到预警阈值,系统便会立即发出警报,如同“安全哨兵”及时示警,让风险管控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判”,实现可视化、精准化的全程守护。
  新梁的“适配”同样充满挑战。现代铁路对梁体的承载能力、平顺性要求更高,新梁的尺寸、重量与旧梁存在差异,如何让“新筋骨”完美嵌入“老桥墩”,成了技术攻坚的核心。
  技术团队提前联动设计单位优化设计,针对性扩大支座下底面面积,进一步拓宽与墩台的接触区域,为后续受力传导筑牢基础。进入安装环节,施工全程采用M50自流平无收缩砂浆实施悬空灌注——这种工艺既能自动找平,还能密实支座与墩台顶面间的空隙,让接触面百分之百饱满。
  正是这一精准工艺,成功实现了“平面更平、受力更均匀”的效果,使荷载平顺传递至桥墩,从根本上化解了新旧结构衔接时最关键的应力集中难题,也彻底消除了传力路径不明的关键风险。
  昼夜连轴转:高强度作业下的“安全大考”
  夜幕像一块浸了墨的粗布,沉甸甸压在围场静寂四野,只有架桥机上的几盏照明,将京通铁路点亮。
  白天光线足,但人员易疲劳;夜里视线差,设备操作更要精细,哪个环节都不能松!高强度施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安全管控的重大考验。
  “安全带两个吊环,必须分别挂在两道安全绳上,少一道都不行!”在大碾子川特大桥架梁现场,王足刚正对着38米高的桥面作业人员反复叮嘱。此时,架桥机一号柱与二号柱之间,两道直径12毫米的钢丝绳已紧绷拉设完毕,阳光底下泛着金属光泽,工人们麻利地将安全带的两个吊环,分别扣在两道独立的安全绳上,这是高空作业人员的“双保险”。
  桥面系栏杆拆除作业则是另一番严谨景象。自梁端开始,每隔6米就立着一根1.2米高的角钢立柱,这些立柱都是用旧角钢支架向上接长而成,既实现了材料再利用,又精准满足了防护高度要求。
  跨越公路与高压线的区段,像两道“风险关卡”横在面前,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公路上方,一排钢制防护棚架如同密实的防护网;高压线段,始终将施工距离保持在安全阈值以上。田间作物连片,施工人员在焊接作业区域铺满防火布,有效阻挡火花溅落,避免引发农作物火灾。
  从高空架梁到桥面拆除,从梁体外侧到内腔作业,一道道安全绳、一根根防护栏,安全措施被落实在每一处细节,也让每一名建设者都能在保障中稳步推进工程。
  半世纪薪火:两代建设者的传承之路
  工地不远处,替换下的旧梁整齐排列,斑驳的混凝土表面爬满岁月的纹路,一侧铭牌上印刻的“北京丰桥”字样依然清晰可见,像在静静诉说半个世纪的风雨。
  “ 50年前,先辈们锻造的筋骨,让钢铁巨龙第一次穿梭山间;50年后,换我们来给它更换‘筋骨’,这不是简单的工程任务,是接下先辈的历史责任,要让它再稳跑半个世纪。”丰桥公司京通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经理习勇超手掌轻轻覆在梁体表面,指尖缓缓划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细纹——这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更是两代铁路人责任交接的见证。
  这份“半世纪”的底气,藏在丰桥公司对梁体品质的硬核承诺里,更体现在施工中毫厘必较的执着与坚持。
  搅拌站里,技术人员守着高性能混凝土配比参数表,骨料颗粒级配、水泥掺量反复调试,每一次配比调整都要经过3次以上试拌,直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等级完全符合百年铁路的标准;预应力张拉作业时,操作员紧盯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值,将控制精度锁定在0.01毫米,钢筋的张拉应力差一点,梁体的承载能力就可能差一截,半点不能马虎;防水层施工环节,新型自粘式防水卷材被小心翼翼地铺在梁体表面,工人师傅跪着用滚筒一遍遍压实,卷材边缘的搭接宽度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上,确保没有一丝缝隙能让雨水渗入。
  阳光下,换下的旧混凝土表面仍平整光滑,看不到一丝蜂窝麻面。“我们建造的梁体,设计使用寿命达半个世纪,这是对中国铁路的承诺,更是对先辈心血的交代。”丰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高振华指着图纸上“梁体耐久性”的加粗标注,语气掷地有声。
  从旧梁上的岁月细纹,到新梁里的毫米级精度;从先辈“一镐一锹”的开拓,到如今“参数化管控”的精细,京通铁路的梁体品质,始终承载着“半个世纪”的承诺。这份承诺,是两代铁路建设者跨越时光的接力,更是中铁六局人对品质的永恒追求——让每一根“筋骨”都经得起岁月考验,让钢铁巨龙能在山间稳稳奔跑,再迎下一个“半个世纪”
  (刘朗宇  刘 栋/文  王 超/摄)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