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粽香筑梦乌蒙山
底格里斯河畔的中国心
灼华清漪
父亲的眼泪
寻夏南澳
童心永驻 让爱启航
感受写作的“呼吸”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粽香筑梦乌蒙山
□ 丁朝民
乌蒙山的雾,总是在黎明前最浓。
当第一缕晨光尚未穿透云层,水红铁路应急防洪工程的项目部已亮起灯火。炊烟从临时厨房的烟囱里钻出来,很快就被浓雾吞没,只剩下粽叶的清香固执地飘散在潮湿的空气里。老张——这个跟着中铁六局辗转了二十年的山西汉子,正用布满老茧的手将糯米填入粽叶。他的动作娴熟而虔诚,像是在完成某种古老的仪式。
“ 太原的粽子要捆七道绳。”老张对围观的年轻技术员说,“老人们讲,这代表北斗七星,能保平安。”他手腕一翻,粽叶便服帖地裹住糯米,像一位父亲仔细地为远行的孩子系紧行囊。来自贵州勺米镇的彝族小伙阿木看得入神,他脖子上挂着的药草香包随着呼吸轻轻起伏,散发出艾草与菖蒲混合的苦涩气息。
在工地另一端,技术员郑梦琦正在检查昨夜浇筑的混凝土。这个戴着眼镜的山西小伙,习惯性地摸了摸系在手腕上的五彩绳——那是他母亲每年端午必寄的“平安符”。此刻,晨雾在他的安全帽上凝结成水珠,顺着脸颊滑落,像极了离家时母亲没来得及擦干的眼泪。
“ 知道混凝土里为什么要加碎石吗?”试验室主任黄志杰捏起一块骨料,在阳光下细细端详,“就像包粽子要放红枣,不单是为了口感,更是要让糯米和馅料相互支撑。”实习生小刘正记录着配合比数据,笔尖突然一顿,发现笔记本上不知何时晕开了一片粽叶的碧色。
正午时分,太阳终于驱散了雾气。食堂里,一场特别的午餐正在进行。山西的老陈醋与贵州的辣椒面在餐桌上相遇,甜粽与咸粽在瓷盘中对视。项目经理张总——这个在铁路线上度过将近二十个端午的“老兵”,举起碗:“今天这碗酒,敬山西的月亮,也敬贵州的太阳。”米酒入喉,灼热中带着回甘,像极了筑路人的一生。
“ 爹哎,东方发白天要明、嚜、爹呀,细听为儿指路程嘎”阿木唱起了彝族的《开路歌》,苍凉的调子在山谷间回荡。老张悄悄抹了抹眼角,想起太原老家的巷子里,孩子们系着五彩绳追逐嬉戏的笑声。此刻,两千公里外的汾河岸边,应该正飘着艾草的清香;而眼前这条正在施工的水红铁路,已成为连接家与远方的纽带。
傍晚,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毕。郑梦琦站在新筑的挖孔桩前,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解下手腕上已经磨损的五彩绳,轻轻系在了一棵歪脖树上。“以后火车经过时,”他对阿木说,“就会带着我们的祝福跑向远方。 ”
夜幕降临,项目部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厨房的灯还亮着,老张在准备明天的早餐。锅里的粽子沉沉浮浮,像一群归航的船。窗外,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汽笛声惊起了夜宿的山鸟。
在这个没有龙舟的端午,中铁人的节日浸透着混凝土的气息,却又因记忆中的粽香而格外温暖。他们用钢轨丈量青春,用桥隧连接远方,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延续着千年来的守望与奔赴。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新的工程又将开始,而粽叶的清香,会永远留在乌蒙山的记忆里。
夜深了,雾又漫了上来。这一次,它温柔地覆盖了新建的施工便道,像一床轻软的棉被,守护着那些关于家、关于路、关于端午的梦。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