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钢铁长龙舞隆冬
—— 沈白高铁建设纪实
  冬日清晨,正在加紧建设的沈白高铁,为这个寂静的冬天,描绘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沈白高铁全长43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北区域快速客运网络布局的关键一环。呼和公司承建的沈白高铁(辽宁段)沈阳枢纽改建工程I标包括沈白高铁正线、沈山扩能两部分内容,施工内容涉及房建、轨道、桥涵、路基、通信信息、信号、电力、接触网等诸多工程。
  2021年,草原铁军亮剑沈阳,决战沈白高铁,用铁一般的意志日夜奋战,让这座传统重工业城市看见了“六局水平”和“六局速度”。
  草原铁军上演“夹缝”之战
  项目的桥涵工程多位于市区,一路途经沈阳北站、沈阳东站、大成站,线下工程施工需要多次过渡,安全风险高,施工协调难度大。同时,线路邻近或跨越京哈铁路、哈大客专、秦沈客专,沈阳北站、沈阳东站站场,改造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现场作业场地狭窄,周转料及设备投入多,是集团公司在东北片区树立品牌形象的重点工程。
  柳条湖T构转体斜拉桥是沈白高铁控制性工程,大桥夹在铁路和公路之间的缝隙,梁体距北侧铁路既有线仅为14.75米,距南侧公路快速干道高架桥仅为12米,既要施工还不能影响铁路、公路正常运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场地不足。
  施工中,项目部采取“先建桥后转体”的施工方案,先进行支架现浇,待桥梁上部结构完成后,再以平面转体施工法完成柳条湖特大桥关键部位建设。
  支撑体系构造复杂,场地狭小,搭设困难,技术人员就做好机械的各种限位,以防侵入安全限界;斜拉穿索时,先用人工将机械设备全部运送到位,再配合小型器具,按照先近端后远端、曲线内外侧交替进行对称张拉,完成穿索施工。在项目部的精细管理下,柳条湖特大桥(100+100)米斜拉T构桥顺利完成转体,成功实现“华丽转身”。
  “创新工作室”巧破技术难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桥梁占比较大,桩基、承台、墩身等钢筋混凝土构件较多,原有钢筋弯折处理需两人双向同时发力,费时费力且弯折角度不规范。怎样才能规范钢筋弯折质量,如何保证混凝土测温精准,技术能手陈朋创立的创新工作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钢筋加工厂的工人们手拿一种装置,如获法宝,炫耀起来“你瞅瞅,这家伙不用电,好操作,不仅能多角度弯折钢筋,还特精准。”工人们所说的法宝就是陈朋创新工作室研究出的《一种用于施工现场钢筋折弯的液压装置》。项目部科学组织,以“陈朋创新工作室”为战斗堡垒,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验、逐步改造,最终新装置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钢筋无法使用现场小型机械弯折的问题,更是荣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冬期的桥梁施工,混凝土温控防裂是确保桥梁质量的关键。以往多采用人工方式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速度慢且精度低,如何实现智能化监测是技术攻关团队的又一课题。经过不断研究测试,历时半年,攻关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由无线温度传感器、数据发射器、网关接收器、数据处理终端等设备组成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控制系统》,实现了混凝土浇筑温度数据的实时、连续、准确采集和传输,荣获国家级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项目部更加引以为豪的是,该技术已成功在全线推广应用,成为沈白高铁建设又一“助推器”。
  铁纪守牢安全根基
  沈阳北站作为沈白高铁建设两站四区间中的一站,每天有402列班次列车由此始发、途经此站,在过往的营业线施工中十分罕见。高密度连续封锁、点内作业量集中、场地狭窄、人与机械交叉配合、现场干扰因素众多,尤其冬施,气温骤降‘速冻’,道床结块变硬,作业难度阻力重重。
  上有接触网,下有信号线箱,施工人员少则上百,多则过千,各类机械往来穿梭,确保现场作业安全和行车安全成了施工的“重中之重”。每次封锁施工前,项目部必召开专题布置会,提前梳理安全薄弱环节进行详细交底,并对各作业面负责人、防护员、机械操作手等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做到由施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作业人员统一行动,确保机械作业和走行范围内的各种轨旁设备安全运行,切实保障人身和行车安全。
  安全管理需常抓不懈,细节之处方显真功夫。在沈东特大桥、柳条湖特大桥等桥梁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提前制定了模板、支架施工、高空作业、汛期施工等在内的十余项安全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并通过对梁体浇筑施工关键节点、重大风险源等高频次检查,充分将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必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施工。
  11月的沈阳,气温已经渐低。沈白项目部全体参建者无畏严寒,各作业面上机械化作业和大兵团作战,各道工序有序衔接,整体施工稳步向前,东北的天气和现场的火热,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一幅沈白高铁建设图在施工现场淋漓展现。
  作为贯穿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的交通要道,当前沈白高铁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加速建设。沈白高铁建成后,可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客运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大幅缩短沿线城市与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拓展沿线旅游资源吸引腹地,促进沿线城镇化进程,支撑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魏 娜 郭志强)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