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最是中秋团圆时
赵盆盆
  中秋,一个亘古不变的团圆与思乡的话题,它是苏轼笔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是王建笔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无限思念;是白居易笔下“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客居心情……
  幼年时,我不知道什么是思乡情,不理解这一年一次的中秋节是为何而过,只看着大人们张罗着月饼、栗子、花生等好吃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时,我竟天真地以为中秋节是在月亮下吃东西的节日。这每年一次的中秋节,便成了儿时翘首以盼的日子。稍长一些年龄,我慢慢懂得了团圆的含义,也知道了中秋节最主要的内容是亲人团圆。而当时年少的我,亲人们都围绕在我身旁,为何还要团圆?那个时候的我,还未曾有如此切身的经历和感受。
  人的认知,亦总是伴随着成长而变得多彩和深沉。到了大学,中秋团圆便成了奢望。离家求学的日子免不了孤独常伴,想回家的愿望如同种子在心里发芽。但回家却变得不再容易。爸妈每年中秋的念叨,是一种思念的有声表达:盼望着我回家,又担心着我不回家。这时候我才知道,小时候一家人团聚一起,在院里赏月的时光,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过去”。
  总以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回家团圆便不是奢望,可工作以后才发现,回家仍然不易。幼时的中秋团圆,更是成为了珍贵的回忆。成年人的情感不及孩童,想家的话难以言语,于是难得的请假条,便承载了深沉的思念。在清凉的夜间,久居他乡后偶然的归乡,伴随着近乡情怯的微微紧张与激动,天心一轮明月照我还。带着马上见到亲人的欣欢,此刻,我仿佛再次回到了幼时一家人在中秋院落的赏月时光。那种感觉温馨清澈,就像用玻璃杯喝了一大口温蜂蜜水一般。
  又到中秋,举头望明月,情思悠悠。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月亮始终像一个恒久的注视者,注视着来自无限江山的一切。当我们抬起头,仰望天上这一轮明月时,或许很多年前的某月某日某时,李白正举杯对月,借酒浇愁;白居易正在浔阳江头,望月忆旧;苏轼正醉唱《水调》,思念兄弟;辛弃疾正月下舞剑,金戈铁马……
  思乡与团圆的情绪,在寂静的角落慢慢生了根,发了芽,如余光中先生诗里的“乡愁”,带着它独有的印记,长久地驻扎。“月是故乡明”,这个中秋,无论能否与家人团聚,都会有一盏明灯陪伴着我们,照亮那回乡的路。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