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让“科技愿景”成为“建设风景”
本报评论员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要赢,科技要硬,创新要强。对建筑企业而言,所有竞争说到底都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科技施工、创新发展上下好“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近年来,集团公司在建设征程中攻克了一批“高大难新”工程施工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打造“建设风景”,提升“丹心未泯创新愿”的科技思维。立足新发展阶段,集团公司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唯有持续聚焦建设施工领域的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才能加快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最根本的前提,是实现“思维转变”。当前,人口趋于老龄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筑业“人口红利”减弱。集团公司同样面临劳动力要素驱动力减弱的客观现状。“穷则变,变则通。”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和一线项目唯有率先实现“思维转变”,自立自强,努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才能走出困境、再上层楼。
  “纲举则目张。”开展科技转型,可以忙碌,但决不能盲目,必须要突出“统筹引领、规划先导”。集团公司唯有研细吃透《中国中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义,立足公司实际,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只争朝夕的姿态,一张“科技蓝图”绘到底,细化规划安排,狠抓规划落地,才能确保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创新取得实效。
  科技创新不会凭空而来,必须要打造利于“孵化”科技创意、创新思维的“软环境”。集团公司唯有坚持“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的原则,为科技人才“撑撑腰”“鼓鼓掌”“加加油”,结合一线项目建设实际,研究出台更多小切口、接地气的“科研微举措”,统筹创新课题、开展科技研发,才能让更多一线建设者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人翁”。
  打造“建设风景”,深化“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科技实践。陈云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正视短板弱项,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是做精主业、做大优势、做强动能的迫切要求。”对集团公司而言,施工建设就是主责主业,科技创新就是强大动能,要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掌握更多的“科技金刚钻”,研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大国重器”“硬核科技”。
  在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新建京张铁路的建设过程中,集团公司建设者不畏难、勇攻关,将科技与施工完美结合,打造了国内第一条智能高速铁路,实现了智能建造和智能运营。“十四五”大幕拉开,集团公司开展科技施工的脚步正在路上,唯有强化“过程管控”,抓好科技创新在施工建设中的全过程管理;勇于承担“重大专项”,全面落实企业重大科研任务;突出“成果转化”,连通科技创新成果落实到施工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切实提升“科技助力建设”的现实生产力。
  “一子准,则全盘活。”与此同时,围绕一线建设实际,集团公司唯有精准落子,重点开展既有线工程全产业链承包模式研究、高速铁路更新改造技术研究、既有线施工机械化研究、“上跨下穿”等涉铁工程总承包模式研究等,才能重点突破,让短板补强,让长板更长,把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建设发展优势,盘活发展大局。
  打造“建设风景”,开展“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探索。如何破局?唯有创新。因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市场竞争主体,集团公司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直面不足,深化更加有效的创新探索,才能壮大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在建筑征程中永不止步、永远争先。
  对集团公司而言,当“公司总量”做大后,就需要重点聚焦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因为与做大相比,催生做优做精的“创新增量”难上加难。因此集团公司要加强实用性技术的创新研究,推进工艺工法工装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前瞻思维,拓宽创新视野,积极响应“双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要求,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才能为擘画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最远风景”蓄力储能,决胜千里之外。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新经营领域,全面拓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水利水电、港口航道、机场建设等新兴市场,高度重视“新基建”市场开发,以“新基建”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实现协同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团公司将以“新”启航、以“智”驱动、以“创”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六局桥、六局路、六局房横空出世,推动企业由“六局制造”向“六局智造”华丽转变。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