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碉楼,一段客家人的故事
风车
婆婆的朋友圈
读《七绝·屈原》有感
沙漠绿洲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笔记
读《七绝·屈原》有感
张俊豹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七绝·屈原》)
这首诗是毛主席在1961年读完《楚辞》后所作,诗中将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通过简短精妙的诗句呈现出来。我们通过学党史,读伟人诗词,更能体会到屈原与主席,跨越千年的神交之情。
“表山云兮独问天,志士投兮汨罗江。”每次轻读毛主席的《七绝·屈原》,总是恍然间回到公元前278年,看到那位迎风而立,独问苍天的老人,在滔滔的汨罗江畔高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至此纵身一跃,将那一副热切悲壮的瞬间铭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评价,屈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以梦为马”来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人。
毛主席曾评价屈原是继《诗经》之后“首屈一指”、“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学习强国》有一道题是这样说道,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诗经》。《诗经》主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是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生活的钥匙,可我们却无法将自己代入古人的生活,屈原的《楚辞》带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完美的想象,记录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千年后依然与国人产生精神的上共鸣,而我们知道,文字可以流传很久很久,纵然他的身躯已被汨罗江河所吞没,但只要剩下诗歌的本身和他的思想,我们就能看到那个以梦为马的诗人,向我们诉说着美好的品德。
屈原在《离骚》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对真理的追求、对诗歌的感受、对艺术的探索、对祖国的热爱,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不懈而又不屈不挠。
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回忆了毛主席与他谈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和《楚辞》,谈屈原的情景。毛主席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们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处境和遭遇感同身受。”他还说屈原“不仅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创始人,还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一直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战国时代的屈原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苦苦寻求未果、愤然投向汨罗江,拉开了楚国灭亡的序幕,而他那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那是将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融入生命的壮举。
毛主席曾对屈原精神作过系统的总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深的人民性,但屈原爱国的方式却是独特的,他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有坚持真理、不向谬误低头的气节,有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他的爱国情怀,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是真正的觉醒。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
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那个一跃而起、为真理献身的身影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更大的考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屈原精神将会承载着我们伟大的梦想继续前行!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