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生活百味
端午遐想
杜宏梁
  因为疫情,今年端午没能返回故乡,心心念念母亲包的粽子,也只能远远地看一看,母亲说等我下次回家时再给我包一些,我虽然嘴上答应得轻松惬意,但还是若有所失,因为我知道,就像汤圆、月饼,过了元宵节和中秋节,无论它们再怎么美味,总觉得少了一丝应景的味道。
  故乡的粽子以箬叶为主,先前的时候,箬叶多长在深山中,每到端午季,母亲就会约上左邻右舍,去深山采摘箬叶,后来父亲不知从哪弄到一些箬叶根系,栽种在河畔,在湿润的泥土中,箬叶越长越茂盛,端午包粽子时也就方便多了。母亲很擅长包粽子,她会先把干净的糯米在井水中浸泡一晚,让它充分吸水,然后把新鲜的箬叶清洗干净,将箬叶卷成圆锥形,右手捏住叶子,左手用汤匙把糯米放进叶子里,最后再用棕树叶子做成的细线捆扎结实,串到一起,便大功告成了。我喜欢原味的粽子,母亲也就从不加其他配料。这些年异乡漂泊,吃过腊肉馅的、豆沙馅的、火腿馅的、五仁的、红枣的,粽子食材越来越丰富,我却还是固执地认为只有箬叶的清香与糯米的醇厚融合在一起,才是最自然的味道,母亲包的粽子小巧而玲珑,色泽晶莹,咀嚼时充满弹性,糯米的张力流窜于口中,粽叶的香味,如万顷稻花清香袅袅扑面而来,一食难止,再而又三。
  今年的端午节,虽然不能如季鹰一般“休说鲈鱼堪脍”,缺席了故乡的粽子,但有一个人却如约而至,那就是屈原。最先知道屈原是从端午节开始,更深入的了解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也许世人容易简单地把屈原和爱国联系在一起,但当我年岁渐长,越发的接触他留下的文学痕迹,通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才发现屈原的流芳千古不仅仅是因为爱国,更因为他开创了一种精神体系——在逆境中依然“穷而兼济天下”,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无论何时,都能超越自己的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在《离骚》中悲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他在《国殇》中高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他在《惜往日》中愤懑“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每一个文字,都昭示了他的一片冰心,他的《楚辞》开辟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给予后世知识分子精神上自由广袤的思维空间,启迪了魏晋风流,引导了青莲居士,滥觞于北宋的豪放派,甚至余音波及到近代浪漫主义诗歌,也许这就是屈原的伟大,寓于文学,贵于精神,铭于端午,时至今日,不曾消散。
  屈原就像端午节的文化密码,他与粽子构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节日情怀。几千年来,这种文化密码被不断解读,解读后又不断获得新生,节日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其生活姿态,而置身于民族之中,人们对粽子和菖蒲的记忆渐渐地凝固成了一种永恒的心理情感,即使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依然“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一直被继承流传,与这种文化密码有莫大关系。所有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感情,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以前求学居家的时候,觉得过节是和亲人之间的常事,随着工作离家越来越远了,才发现很多事情慢慢变得奢侈,现在想坐下来推杯换盏,却可望而不可得。“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日会不断随水而去,我们也会随风老去,在夏风刚吹起的日子,多留心于眼前人,或许才不会辜负所有的相遇,就像河畔茂盛生长的箬叶,它会以最碧绿的姿态迎接母亲的到来,经年如是。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