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生活百味
留得清白在人间
杜宏梁
  即使是柔软的豆腐,也有一颗坚如磐石的心,不辜负成长路上的一切恩赐。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得清白在人间。
  春到三月,草木先知。此时最适宜在庭院中侍弄去年的花草,在河岸边栽植新发的树木。天若放晴,还可以在屋后发点青嫩的豆芽,配合着菜园里的韭菜,增加一丝应时的春味。等到清明过后,母亲就开始打理豆苗了,因为年关的豆腐,总是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准备的。
  暮春四月,桃花开尽之时,就要开始“种豆南山下”。宿雨过后,土膏湿润,母亲会带着年幼的我去后山,她先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用锄头挖一个小坑,我跟在她身后往坑里放四五粒豆子,再放上一把草木灰,最后在上面放上一层沙子,用土盖好。那时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动作比我快,看到我跟不上她的节奏,会打趣地说,“等你长大一些,这些活就要交给你了”。隔了小半旬,去看这些豆子,就能看到一排排青涩稚嫩的生命在泥土上东张西望。刚长出时,头上还顶着豆瓣的形状,略带几分孩童的羞涩。小半月后,豆瓣则退到豆苗的腰部,头上可见带着细微绒毛的碧绿叶子,整个土地的绿色显得疏朗分明。
  端午过后,豆苗已经是“娉婷袅袅十三余”,清秀碧绿,清风拂过,绿色在大地上流动。到了七月,稻子收割完后,豆子的出阁也就排上了日程。某个黄昏,母亲会拿上镰刀,背着竹筐,把他们从地里运回家中,找一块干净的地方,放到阳光下暴晒几天,等它们足肤皲裂,就会听到豆子跳出陋室,在阳光下跳动的声音时,便拿着扁担在上面用力拍打使豆子脱落,最后把金黄的豆子放进风车中过滤,分离出豆壳和其他杂物后装入袋子。需要食用时则取出,这就是豆腐的前半生。
  腊月下旬,是磨豆腐的良辰吉日。这既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种需要用心的传承。母亲她会提前用井水将豆子浸泡一个晚上,等它们充分吸水后,便小心翼翼地用勺子将豆子和水倒入石磨的小孔中,乳白色的豆浆会顺着石磨的凹槽汇聚在一起,织成一卷白练。
  母亲每次都会在豆浆中加入神秘的配方(后来才知道是可食用的石膏粉),将豆浆煮沸后,用一块白色的布过滤掉豆腐渣,再把过滤好的豆浆倒入方形的抽屉,盖上盖子,用石头压实,静置一晚,第二天,豆腐就成形了。豆腐在母亲的手中,会变成各种风味美食,小葱豆腐、鱼头豆腐汤、油煎豆腐、豆腐乳。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母亲经常念叨一句话:“做人一定要像豆腐一样清清白白。要自食其力,不能有歪心思。要记着自己的良心,踏踏实实。”每次我都静静地听着,默默点头,母亲文化不高,不常讲大道理,所以每次她一寄语,我都会仔细地记着。豆腐可以年年做,做豆腐的人却越来越老。如果能把母亲的话储存在做豆腐的抽屉里,或许也可以做成一方育人的“清白豆腐”。
  纵观豆腐的一生,从制作到食用不过短短几天,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才是其真正魅力所在。当稗草还在秋风中凋零,芦苇还在西风中叹息,金黄的豆子已经在大地的目送中转变为白雪的豆腐。从清明到夏至,从谷雨到霜降,历经雨水的洗礼,承受阳光的暴晒,接纳石磨的碾压,忍耐大火的炙烤,等待无数个黑夜,最终从众生中涅槃成了艺术品一般的美食。从北国到江南,从庙堂之上到寻常陌巷,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经济的度量衡。但很多时候世人只看到它的素雅明净、白皙如玉的外貌,享受它鲜嫩独特、润滑如脂的滋味,却忽略了它经历了其他植物不曾有过的磨难与历练,才成为了“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的姿态。
  豆腐的清白之旅,是生命真谛的揭示,每一个可敬生命的背后,都经历层层坎坷的考验,每一个惊艳人生的背后,都蕴含着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坚守。因为他们明白,所有的蜕变都不是命运的选择,而在于自己去勇敢超越命运的束缚。即使是柔软的豆腐,也有一颗坚如磐石的心,不辜负成长路上的一切恩赐。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得清白在人间。
  去年回家,母亲的精力已经跟不上磨盘的重量了,她本想着去集市买一些过年的豆腐,但已经长大的我,接过了那个磨盘,重复着母亲曾经的动作,让豆腐没有缺席那晚的团圆饭。美味需要用心,年味需要酝酿,“清白”的寄语也值得在新一代人中传承下去。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