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心灵时光
燕子归来筑新巢
张湘涛
   燕子的迁徙与工程人何其相似?虽是漂泊的行程,却有自己的目的地,虽是南来北往,却始终记着心中的故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在龙川佗城这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里,我深深地沉醉在这片客家的青山绿水之中,真真切切地体味着客家古邑别致的风骨和高致,感受着广东岭南文化蕴藏与形成的历史脉络。
  “莺啼燕语报新年”。似乎是应了某种召唤,燕子们从遥远的地方,翻山越岭,经过长时间的飞行,终于回到她们离开了一个冬天的岭南。只见她们一会儿如一把长剑飞向空中,一会儿又横空刺去,俯冲而来;有的停歇在南越学宫、祠堂、城墙、庙宇之上,有的在印迹斑斑的老宅上空飞翔;更多的则是早早地飞入百姓的家中,探寻着旧时的巢。
  坦白地说,和许多人一样,作为高铁建设者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来到河源,在这个地处粤东北、气候温和、山川灵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龙川县,竟一住就是五年。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东江流域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保留了丰富的客家文化遗迹。
  河源,在岭南地区的春天里总是最极端而又最热情的面孔。春天里,北方最寒冷的空气与岭南温暖气流的融合下,总是来得悄无声息,总有琢磨不透的变化。就像是和藏匿在山川、热情似火的客家人性格一样,让人猜不透。
  突然有一天,轰隆一声雷响,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顿时整个春光霎时点染了春天的栈道:茂盛的丛林中长出嫩草,万绿的青叶中冒出新芽,绿叶漫山……
  春天,来得竟如此突然,无声无息!
  燕子,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仿佛是与人约好似的,一路把冬天的帷幕推开,把嫩绿的春天接回岭南客家大地。在她们的接引下,春日里阳光下的木棉花开了,枝条上绽放出了朵朵大红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炬,朵朵棉絮漂浮空中,如下六月飞雪一般,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自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燕子归来寻旧垒,风华尽处是离人。”佗城的春天,是最有魅力的。在这个“秦朝古邑、汉唐名城”古城中,注定流传着那曾经远去的故事,游动着文化的芳华,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大戏。我想,是否远古的燕子也如今天如此,在悠远的时间空间里漂流,从北至南的迁徙,记录着岭南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历程。
  客家人对燕子是有特殊情感的。身边的客家朋友说,在他们很小的时候都被家中的老人告诫:“白手捉乌雕,唔死都病一跤”,意思是说不要去抓那些燕子、乌鸦回来养,会引来祸事!他说在他的记忆里,自小大人们就告诫燕子是益鸟,能吃很多很多的害虫,不但不能抓捕和打它们,还要保护它们。或许是自小就受到教育的缘故,尽管它们每天的粪便都把地弄得脏兮兮的,也丝毫不在意。佗城这座古城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是有燕子窝的,有的甚至有好几窝。自古以来,客家人同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样,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引以为吉祥有福的事。
  你瞧,燕子有的在房檁上搭巢,有的在屋檐下搭巢,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室外。室内的燕子是那种白肚皮的,比较常见;室外的燕子肚皮和脖颈泛红,人们称之为麻燕子。室内的燕巢是半敞型没有封闭;在檐下的则不同,巢的上下封闭,只留有进出口。
  客家人是从很远的中原地区迁徙而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而居,植物取之不尽,动物用之不竭。久而久之,客家人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情结,从用来煲美味佳肴的树头草根,到村头寨尾敬若神明的“伯公树”,再到红白喜事中各种动植物的寓意……祠堂是客家人视为最庄重的地方,禽畜是不能在祠堂生活的,但燕子却可以在祠堂任意地方做窝,而不会被干扰。在客家人眼里,最为亲近的动物只有三类,燕子、狗和猫,只有它们才能进入主人家生活。客家人家里虽然普遍养猪、鸡、鸭等,但这些动物生活与人是分开的,它们与生活区会有一定距离。
  家燕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的记忆返回故乡。因此,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有名的“游牧民族”。据国外生物学家统计,老燕子回巢的比例接近1/2,头年的幼燕回到旧巢的比例为1/6,燕子能找到旧巢与它天然具有的记忆力和超常的导航本领是分不开的。
  春归的燕子,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或补补旧巢,或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是一个团结的群体,只要是修建巢穴,就会从四面八方飞来,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用喙把泥和好,再一点点衔回来,堆积成碟形的巢窝。
  我一直思索,燕子的这种精神,与我们的工程人不是很相似吗?持之以恒,不断奋斗,任何一条道路、任何一座桥梁都源于日复一日的积累之功。为实现交通强国、民族复兴,我们东奔西走,流浪筑路,四海为家,穿梭在高山峻岭之间,在工棚里枕着月亮,在蛙鼓虫鸣的夜曲中,用一腔热血和激情,来搅拌铸就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翅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就像燕子的万里迁徙,惟有自知。
  见到回归的燕子,心中徒生乡愁。渴望在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如同回归的燕子,叶落归根,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母亲的身旁……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