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标题导航
|
“春到人间草木知”
茅棚野趣花探春
无边光景一时新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阳白日风在香”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阳白日风在香”
杜宏梁
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心中春阳灿烂,四季自然笑靥如花。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更早一些。新年的面纱刚刚揭去,它就悄然间漫过了林间与田野,待到察觉时,已是繁花处处,早莺争暖。总觉得春天的时光很短暂,来不及记录和问候,就被夏风吹进了湖中,所幸的是,春天留下的光阴,从不会辜负从严冬坚挺过来的生命。
春天最先是从耳畔飞进来的。朦胧的夜色中,半夜春风吹动纱帐,窗外是一弯酣眠的明月,隐约之间能听到一两声青蛙的鸣叫,开始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忽远忽近,蛙声附着在凉风中吹进窗纱,慢慢地,此起彼伏的蛙鸣和精神抖擞的虫鸣交织在一起。池塘的柳树边有人拉着二胡,也有人打着小鼓、念着唱词,唱念做打之间似乎有了《牡丹亭》中的无限春光,和谐而又轻柔的对白潜入了人们的梦乡。当这群艺术家退场休息后,则是清晨的故事,东方未晓时,山涧的鹧鸪就踏着云影传来了阵阵春啼,这鸣叫声中仿佛带着溪畔映山红的花香、山泉水的清澈,用手掬一捧鸣叫声轻轻饮下,肺腑之间都是张弛的生命律动。“春山一路鸟空啼”,向山野走去,鸟叫声也渐渐多了起来,枝桠间、草丛里、落英下,寻声不见鸟迹,转头却是银铃,三三两两,呼朋引伴,吹响芦笙,调起竖琴,弄着横笛,颇像竹林七贤的闲雅相聚,又有几分兰亭之旁的流觞曲水,声声慢慢,声声急促,林间的鸟鸣抖开了一山的杜鹃花,花开的声音与鸟鸣的欢乐相映成趣,沐浴其中,恰有醍醐灌顶,心旷神怡的欣喜。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飞红雨。春天的生命躁动,唤醒了一川烟雨,满城飞絮,也唤醒了万紫千红的满园春。“小桃枝上春风早”,春天第一枝惹人留意的色彩莫过于墙头转角的那一朵桃花,当绿色成了春天的背景后,红色的花蕊在精瘦的枝干上便成了绿云中的一朵朝霞。当其他的花儿还在“嫩蕊商量慢慢开”时,桃花已经凭借自己的嫣红窈窕的姿色醉倒了无数踏青游人的目光。某个清晨醒来,发现一夜春风后,桃花现身于故乡春溪的两岸,从开始的“小蕾深藏数点红”逐渐到“千朵万朵压枝低”,绿瘦红肥的容貌沿着堤畔似有灼灼其华的绝美。溪畔的菜畦旁则是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润泽下,像银河落下的无数星星,连雪白素净的梨花也忍不住沾染了几分它的香气,与篱笆边的紫藤萝窃窃私语地讨论着蝴蝶与蜜蜂的秘密。涨满春水的田野在春天的鼓舞下,也羞红了浮萍的脸,褐红色的浮萍在水田里与碧嫩的水草连城了一片。站在高处俯视,青黛与粉红相间,金色与素净相融,恍惚之间,以为是上帝在人间打翻了调色盘,将春天染成了姹紫嫣红的妆容。
“天街小雨润如酥”,霏霏如丝的春雨总是不会辜负人们的期望,在乡间,能看到雨从青瓦间落下,开始时是雾里看花,雨渐渐密后便成了一道水晶珠帘,嘀嗒的雨声伴随着滚滚春雷震撼着苍茫大地。宿雨过后,则容易在山峦之间形成蒸腾的雾气,沿着蜿蜒的小路往山顶走去,能看到氤氲的云雾安睡在半山腰,山谷间一阵东风吹来,雾气清醒,慢慢地似素衣飘带一般随风游弋,要是有点微微的阳光就更好了,暖暖的春阳在云海间投下温柔的目光,冲淡了山顶淡淡的春寒,仿佛云海下的一切树木都在这光泽下相继开花。尤其是松树底下的蘑菇,在潮湿的春雨过后,经过温暖阳光的拥抱,一不留神就从叠满枯叶和松针的树根底部一个接一个地探出了圆滑的小脑袋,几日过后,便撑开了蘑菇头顶的雨伞。春天去林间采蘑菇是一件极其有意思的事,不需要看好日历,提着一个竹篮,从山脚寻至山顶,一上午的光阴,则能捡到小半篮的松针菇,这是春天中不可多得的美食,搭配刚破土而出的春笋与去年的腊肉,是最适宜的春日佳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日至,燕子筑巢,以备新的生命;百花竞放,以待枝头硕果。一年之春,从不会因一花一人而停留;一生之春,从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止步。青春会在时光中消散,但青春也会在时光开花。历经一个寒冬的年轻生命,身处春意盎然的大地,或许会疑惑夏天的路途在何处,会焦虑秋天的收获是如何?偶有闲暇,不妨去田野间看看农人春耕,他们每一步都踩进深深的泥泞中,低头前进。他们从不焦虑时光,不犹豫未来,只是安安静静地要做平整土地,播下种子。因为他们知道,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心中有春光灿烂,四季也笑靥如花。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春日既至,何不走出牖室之外,投于自然之怀,看木欣欣以向荣,听泉涓涓而始流,去感受“春阳白日风在香”的惬意,同知己好友饮一杯桃李春风酒,唱一曲江湖十年梦。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