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李沐霖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
  被国外网友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的李子柒,在她的短视频《水稻的一生》中展现了一粒米的成长史:从育秧到插秧,从抽穗到扬花,从收获到端上饭桌……一棵水稻的一生,要足足经历五个漫长的生长期。就拿插秧来说,有时候一弯腰,就可能要不间断地弯一天。回首童年,咿呀学语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解其中味。阅世后方知,“春种一粒,秋收百颗”背后,是9亿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厚重付出、勤勉耕作、恒久坚忍。
  放眼望去,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端稳“中国饭碗”意义非凡。因为饭桌上的筷子松一松,国家的“米袋子”就要紧一紧,老百姓的饭碗就要晃一晃。都说“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关乎民心安全。面对一日三餐的“口舌之争”,如何狠刹浪费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盘边人、局中客。毕竟,“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新冠疫情之下,世界粮食市场大幅紧缩,全球有6.9亿人尚处于饥饿边缘,“抢粮囤粮”之声不绝于耳……面对我国每年浪费3500万吨粮食这个惊人数字,我们不禁一次次扪心自问,反省汗颜。
  你看那“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从网上网红“大胃王”山吃海塞,假吃真吐,到线下中国式应酬、面子消费造成“盛宴始、剩宴终”的残局;从商场上各种聚餐型浪费、旅行团等团餐型浪费、宴会型浪费,到官场上的“吃喝过节”“嘴上腐败”……一切“舌尖上的浪费”背后,是理念滑坡、传统缺位导致的“破窗效应”。具体来说,那是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风行的沉疴,是商场上虚伪精致、消费主义的泛滥,是官场上官僚主义、奢靡之风的遗毒……面对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总书记字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节俭的民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让我们明白了勤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明白了勤俭是日常生活的源头活水;“仓廪实而知礼节”更让我们明白了勤俭是民族精神的坚强脊梁!可以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到关乎因餐饮浪费、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态安全,大到关于三农问题,以及下一代能否吃饱吃好的“未来工程”,这注定是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传家宝”和“护身符”。
  就在刚刚过去的第40个“世界粮食日”上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这深刻反映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不是独角戏,需要全民携手,共同登台:一方面,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东南台风侵袭等诸多挑战,中国农民在国家的英明指挥下,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取得了逆势而上、来之不易的丰收;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因为丰收而选择浪费,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在工作单位中科学分餐,推行小份菜、半份菜等“新食尚”,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在交际应酬中杜绝“眼大肚小”行为,适量点餐,不攀比、不奢靡,践行“光盘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养成节俭用餐习惯,不挑食、不剩饭,从在朋友圈晒一晒“花式菜品”,向秀一秀“光盘文明”转变。
  袁隆平曾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勤俭节约正是这14亿种子最好的阳光雨露。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布袋和尚的那首《插秧诗》,想象自己正双脚扎根泥塘,清风吹过耳畔:“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从此刻起,再一次回归本心、坚守传统、守住欲望、抵制浪费,这将会是我们中华儿女勤俭风、民族心向前超越、自由飞翔的历史一大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