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那年那月那日,狼烟四起……
书卷多情
天地静美
山光水色
求学往事
时针与分针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年那月那日,狼烟四起……
杜宏梁
江山锦锈,盛世再来。
烽烟散尽,英灵不远。
大礼共襄,伏惟尚飨!
柴扉轻掩,灯火微醺,红色碎花的床帘内两个白净孩子正在安详熟睡,年轻的母亲在床头悠然地纳着鞋垫,编织草席的父亲在门边的竹椅上哼着民调,远处偶有几声狗吠漫过夜色从风中传来,片刻之后,山水不喜不忧,一切又归于宁静。
这是多年前,她的记忆,他的回忆,他们留在梦中的念想。
他们从没想过划破长空的烟火不是盛世太平的庆贺,而是燃尽家园的屠戮,那一天开始后的十四年,村社祭祀不再是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祷,逐渐变成了渴望亲人能从战火里平安归来的祈盼,九一八之后,无数故土沦陷者的心弦之声止步于此。从那一天开始,山河的啼哭声呼唤走了无数荷锄归来的丈夫,日月的哀悼声又埋葬了无数而立之年的父亲。那一天,被千千万万的人钉刻在柱子上,悬挂于房梁上,雕勒在墓碑上,不再被忘记——1931年9月18日。
“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唐代陈陶在陇西战火里拾取的文字碎片,巨大的悲怆后,则是潸然泪下的凄楚之情,这,也是九一八之后的写照。那年那月那日,狼烟四起,烽火相连,奔赴沙场的将士,或马革裹尸还,或洒血异乡处,天边的亲人,暂且只能梦里和他们相会。他们都是平凡之人,挥手自兹去之前,有的可能正和妻子秉烛夜谈,共剪西窗,也可能正抱着孩子猜谜说戏,笑语连连。九一八,是四万万同胞血与泪的开始,也是四万万同胞怒目不息、不屈不挠抗争的开始。
自此,中华大地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铮铮铁骨,他们舍身取义,慷慨为国,他们杀身成仁,捐命热土。东北抗联,杨靖宇率部与侵略者在白山黑水之间斡旋。被叛徒出卖后,在外无御寒衣物,内无果腹食粮的林海雪原中,与数千名日寇奋战三天三夜后,最后一名战士倒在了血泊中……杨靖宇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五天五夜,突破重围来到濛江县保安屯附近寻找食物补给,但不幸被出卖。英雄壮烈牺牲,时年,只有35岁。日军令医生将他肚子剖开,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英灵不远,看万山红遍,华夏盛世,举国图强,当足慰藉!
今年的秋天,夜晚依然是“人闲桂花落”,无风无雨,月淡云和,恰似孙犁在《荷花淀》中的月色之境。孙犁在《荷花淀》中以诗情画意的笔触描写了抗战时期水生和妻子之间温馨的画面,水生的妻子时常盼望执行任务的丈夫归来。孙犁过滤掉了人间的苦难,留下战火中最令人渴求的东西,他给世人画了一个梦,梦里是亲人归来团聚的美好。时光距“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八十九年,所有的祈冀不再是奢侈,那些“春闺梦里人”终成了叩门归来人……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