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十年一粟见沧海
  □ 
  丁朝民
  这本书终于被郑重地摆在了我的案头,浅灰封皮,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沉着地闪耀。我屏息,指尖触碰到书脊——一种近乎实体的厚重感传来。入职十年,我在这片钢铁与泥土交织的舞台上奔走,自以为丈量过它的经纬,触摸过它的脉搏。然而,当这方方正正、凝聚了七十一年光阴的巨册矗立眼前,我那十年的亲历,瞬间被压缩成薄薄一页。
  翻开扉页,“代序”如洪钟之声,字句间回荡着穿越时空的嘱托与历史的回响。目光投向“企业机构沿革”图谱,我像一个站在巨幅壁画前的观者,仰望着那些由机构名称更迭、隶属关系变迁的线条,勾勒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组织血脉。每一次变更,都像年轮般刻录着时代的印记与求索的轨迹。
  “ 大事记”的条目,如坚实的铆钉精准排列。“1953年,太原铁路管理局基本建设施工处成立”“1988年天津铁路枢纽告竣”“2023年,获‘詹天佑奖’”……每一个条目,都深深嵌入时间的枕木。十年间,我曾为参与“西南环”开通而振奋,为项目部获得“中铁杯”而雀跃,那一刻,仿佛触摸了“历史”。然而此刻,凝视这条贯穿七十一年的、由无数枚“铆钉”铸就的钢铁长轨,我才深切感知:我亲历的“大事” ,不过是这无尽延伸中极其微短的一截。那些在我到来之前就已铸就的辉煌,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早已铺就了托举我今日立足的、无比厚重的路基。
  浏览到“工程建设”篇,承载着公司发展里程的工程和数字——土方量、桥梁座数、隧道延米、铺轨公里逐一进入视线。当我的目光触及某个我曾参与的项目代号,眼前瞬间浮现轰鸣的机械、飞扬的尘土、同事沾满油污却眼神晶亮的脸庞,耳畔回响着暴雨中抢护基坑的嘶吼、通车典礼上划破长空的汽笛!我的十年,就凝结在这些工程庞大的“完成量”背后,一块无法标注的基石里。当这十年亲历的工程,被置入七十一载累积的、如同山脉般连绵不绝的工程图谱之中,如同细流汇入长江大河,与无数前辈的奉献重叠交织。这份认知,让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汹涌而至——我并非仅仅在此工作了十年,而是我的历程已悄然织入了这七十一载铁建长卷的经纬。
  目光流转于“党的组织建设”“工会共青团”以及“获奖情况”篇章。这里记录的不只是流程和荣誉,更是这座钢铁大厦的温度与魂魄,是贯穿七十一载、将万千心魄凝聚的精神血脉。思想引领、组织生活、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民主管理、困难帮扶、青年突击队… …这些词句在我眼前跳动,化作十年间工地上飘扬的旗帜、身边党员的担当、工会送来的暖意、比武场上的切磋、青年冲锋的身影,构成了我职业生活坚实的底色和凝聚的核心。“鲁班奖”“詹天佑奖”“火车头奖杯”的光辉,一行行劳模标兵的介绍,不仅是历史长廊上的勋章,更是无数个日夜奋斗的结晶。十年里,我也曾为集体捧杯而心潮澎湃。此刻,当个人的微末荣誉感融入这七十一载累积的、星河般璀璨的集体荣光之中,个体与集体的边界变得温暖而模糊——我之荣,即企业之荣;企业之光,亦照我身。
  合上这本厚达千页、重若千钧的“ 企业百科全书”,封底的“ 2025”像一道微启的门缝,透出未来的光。十年光阴,在九十四万字的浩瀚史册里,在七十一年的宏阔背景下,渺小如沧海一粟。我的名字,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这志书的名录里;我十年的故事,或许只是漫长年轮中一道细微到无法辨识的纹理。
  但这又何妨?
  这九十四万字的每一个铅字,这百余幅定格的影像,哪一处不是由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默默无闻所共同浇筑?那些被郑重记载的荣光、突破、成就,正是无数个微小个体汇聚的星辰,在历史的天幕上燃烧出的璀璨光芒。志书是骨架,是脉络,而赋予它血肉与温度的,正是那无数未被书写、却真实存在过的呼吸、心跳与汗水。
  窗外,一列满载的火车正铿锵有力地驶过,大地传来沉稳的律动。这声音,从1953年的荒野号角中走来,穿透了九十四万字承载的峥嵘岁月,也必将轰鸣着奔向志书合页之后、那尚未写就的篇章。我再次抚摸着封面深刻的烫金书名,指腹下那沉甸甸的九十四万字,此刻不再仅仅是压力,更化作一种沉静的力量注入心田:
  我虽渺小,亦是长河一滴。前路虽遥,足下已承万钧。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