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再见2024,你好2025
逐梦中铁
那远山,呼唤我
遇见更好的自己
夜听,此刻心声
赓续塞罕坝精神 致敬创业青春
亲情,是一次次目送
海上落日醉冰凌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赓续塞罕坝精神 致敬创业青春
□张明阳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最北端一座名为木兰围场的小城,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小时候第一次去塞罕坝,铺天盖地望不到边的森林填满了我的眼睛。后来爷爷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原。
回溯至清朝时期,塞罕坝曾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物产丰饶,草木茂盛。老一辈人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形容这里的富饶。然而,随着清朝晚期国力的衰退,国库空虚,同治皇帝下令“开围垦荒”,这片原本绿意盎然的土地逐渐沦为荒漠。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毅然决然地要在塞罕坝修建一座国有林场,修复植被,阻断风沙,让曾经的绿色巨人重新站立!就这样,来自全国各地18个省市的毕业生们,如同涓涓细流般汇入这浩荡的创业大江之中,也拉开了这部浸透艰苦奋斗精神的传奇序幕。
那时的塞罕坝,荒芜一片,黄沙漫天,几株干草在风沙中摇曳。太阳的光辉透过沙尘,变得黯淡无光。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一群创业者们艰难前行,他们时而遮挡风沙,时而注意脚下凹凸不平的道路。极端凛冽的天气更是让他们饱受风霜之苦。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感到绝望之际,一株落叶松在荒漠深处迎风而立,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塞罕坝可以种树!
这棵希望之树的出现,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塞罕坝种出一片大林海!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们纷纷涌向塞罕坝,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义无反顾地将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这片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忍受着吃着莜面糊糊和喝着融化雪水的艰辛,用简陋的麻布和木头搭建起房屋,顶着最低零下四十几度的气温在棚里选种。尽管手背冻得开裂,他们也不曾浪费一颗树种。此时的坝上没有医院,没有商店。没有任何的娱乐生活设施,有的好像只有那一颗颗逐渐成长的种子。
春去秋来,近60年过去了。塞罕坝的凯歌终究是被三代人用生命奏响。如今,我们看到的塞罕坝,层峦叠翠,万里碧空,白云悠悠好似要流进水里,红日的光辉射进一望无际的松林,给它镶上了一层金边。在塞罕坝以北的马蹄坑,树木格外茂盛,这里是坝上造林梦开始的地方。在马蹄坑树林前,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尚海纪念林”几个大字。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名字,他去世后将骨灰撒在了马蹄坑,伴着这些青翠的树木长眠。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终于换来了塞罕坝的重生。第一代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平均寿命甚至只有52岁,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带到了这片需要用生命灌溉的土地上。他们的精神如同那棵希望之树一样,永远屹立在塞罕坝的土地上。
直到我长大后再次踏足塞罕坝,我才深刻体会到创业者们的辛酸与付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能让一项事业薪火相传的,必是一种真精神;能让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必是一个大理想。”塞罕坝三代人正是凭借着这种真精神和大理想,将自己的生命默默奉献给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我们都是塞罕坝精神的见证者,也曾被塞罕坝的故事深深震撼,愿我们取一颗松林的种子存于心里,把“真精神”和“大理想”践行下去。
驻足在林海旁,眼前浮现的就是创业者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温柔的风抚摸着落叶松林,松涛轻柔地滚动着,看,那就是他们波澜壮阔的青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