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有路大壮歌,大地无弦万古琴。远眺西南边陲的广西大美壮乡,自治区内第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南横高速公路正在火热建设中。一路拼搏而来,中铁六局路桥公司建设者以线路作乐谱,奋进铸音符,让一曲慷慨激昂的“建设乐章”,回荡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碧水之间。
奏响施工大干“攻坚曲”
在广西南横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一道“长虹”横跨沙坪河东西两岸,它就是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沙坪河特大桥。在该桥主塔施工中,水中桩施工、水下大体积承台施工、塔柱爬模施工等一个个技术难题扑面而来。
“困难大,决心和毅力更大!”建设者们不等不靠,采用BIM技术对主桥进行建模,及时消除图纸中的“错、漏、碰、缺”,科学优化设计方案,为施工组织扫清“拦路虎”。同时邀请专家就“塔”“梁”同步施工进行专题研讨,并提出可行性方案,将“塔”“梁”顺序施工变为平行作业,在确保主桥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整体节省工期约40天。
放眼沙坪河特大桥施工现场,8个重达180吨牵索挂篮悬臂在空中平稳旋转,有条不紊地进行浇筑施工。由于施工中涵盖6个工况20个流程,涉及梁体、监控、斜拉索安装等多个专业配合,所以如何进行专业衔接配合,就成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攻坚课题”。为了找准破解难题的门道,项目部制定了卡控验收制度,对牵索挂篮走行前后,爬模爬升前后等各个工况和体系转换进行过程检查,经过不断磨合,最终成功保证了工序高效衔接,施工进度从最初20天一个节段缩短至15天一个节段。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在模板精调、钢筋绑扎、牵索安装张拉、混凝土浇筑及索力监控等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管控,对索力、应力、线形、沉降和温度开展360度监测,确保施工建设保质保量。同时,还研究解决了支架提升工艺问题,不仅降低了高空作业施工风险,还大幅提高了钢结构施工效率。
奏响降本增效“进行曲”
南横项目部针对BOT+EPC总价包干的项目特点,专门构建了“先合理做大总价,再实施减量变更,最后创新创效贯穿始终”的大商务管理格局,实现了降本增效,唱响了建设乐章上的“最强音”。
“降本增效是一盘大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丝一毫的调整,都可能取得巨大的效果。”围绕路基及附属工程,项目团队与设计院勘查单位反复沟通,将前期设计土石比例调整为3:7,软基换填渗水土初步设计量调增到65万方。通过科学调整土石方比例、软基换填方量,项目部最终实现了增收目的。在弃土场选择上,项目部遵循“先增后减”原则,调整出最佳运距,从而达到降本目的。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到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中,避开高山、沟谷等,将标段内原设计14座桥梁优化成4座,将桥梁占比由31.7%降至12.5%左右,大幅节省施工成本。
施工过程中,项目建设所需8.15万方C50以上混凝土,如果采购河沙,本地不仅产量少而且价格高。为了扎紧“钱袋子”,项目部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对混凝土配制进行反复试验,经过20多套配合比的反复比选,成功调配出大体积、低水胶比、长距离泵送的机制砂C60高强度预应力机制砂混凝土,节约大量成本。与此同时,项目部采用塔梁同步施工方案,将上横梁支架横撑替代临时横撑,既节约钢结构加工、安装成本,又节约了226吨钢结构材料,取得了创效增收的积极成果。
奏响绿色环保“和谐曲”
横州市素有“世界茉莉花都”“中国茉莉之乡”美誉。为了守护这一方茉莉清欢,建设者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奏响了一曲绿色环保的“和谐曲”。
项目部自进场以来,就致力于将南横项目打造成绿色、靓丽的生态长廊,努力将项目建设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让南横高速公路的绿色施工有机延伸到大自然之中。为此,建设者们严格按照当地生态环保要求,在施工中对原有绿植等进行保护,尽量做到填挖平衡,合理设置栈桥、便道等构造物,避免大挖大填等情况出现。
在稳步推进南横高速第五合同段工程建设的同时,项目部同步开展景观绿化工程,在保留建设初期和谐生态的基础上,以乔灌花草搭配的方式,打造出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道路景观,采取“借景”“造景”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了全线第一个绿色景观样板工程。
行走在南横高速公路第五合同段,举目四望,四季花开,绿树成荫,施工便道两旁、沙坪河特大桥周边、涵洞施工区域,都被高低起伏、形态各异的各种植物装扮得五颜六色,
青黛碧色的山间水乡间,铺展出一幅人文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和谐画卷。这一切美好的背后,是建设者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和温暖守护。
(李沐霖 杨瑞明 胡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