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乡间物语
鹤凤
  冬去春来夏亦至,乡村在季节的轮回中滋养着生命。黄土地上的生灵伴着土地的苏醒、成长,焕发着努力向上的生机。
  冬天的乡间,甚至初春的乡间都依然是灰头土脸的模样,但深藏于土地中的力量却正在蓄积。
  热爱乡间的土地并不因冬日的萧萧寒风和冰雪而减弱,作为土地的儿女更能感受生命由抑而扬,由扬而抑,周而循复,不竭成长的力量。进入初夏,生命更加活跃,看那山,看那水,看那树,看那花,看那游走的动物,看那匍匐在地上的顽强的野草野菜、看那因暖和而日渐舒展的肢体和笑脸,都在乡间的土地上活跃起来。
  热爱乡间的生活并不因它的贫瘠和简陋而心生怠意。清纯自在,清爽简约的理念与繁杂红尘中的纠结相比是超脱和净化。阡陌远阔于视野,小路凝结于脚下,那一顷顷耙平的土地播种了新一年的生活,新一年的希望。
  热爱乡间的生态环境,并不在于它与城市相比不那么干净,不那么有潮流感的消遣。热爱乡间逐渐变窄的河流,弯弯曲曲的山路,满树盛开的果(梨、杏、桃、李)花。所谓一草一木,一瓦一屋都是乡间最真实、最具真实和现实美的东西。热爱乡间朴实勤劳的人们,自然会让我们想到一辈辈劳作繁衍的先人。依托农业传承几千年的我们,都是由农民根因而来,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哪会有我们评品审美的精神情趣,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会变得真正的贫乏。
  热爱乡间的文化,并不因城里人觉得它土得掉渣,且有时与时代脉搏不相合拍而失落。乡间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传承,也正是乡土习俗、文物、人文、生活,续延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就是有力的证明。如今,在返璞归真和寻根求源的文化之路上也真正离不开乡土文化这个载体。无论天人合一,法于自然,人伦道德,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和言论都源自于乡间这最原始的地方;勤劳俭朴、真善诚信、义勇有责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于斯,长于斯,广于斯,寄于斯。在去糟粕扬正气之后,我们终将从乡间得其养份而利于复兴民族。
  如今,热爱乡间也有热爱清洁空气的最现实的意义了。城里的霾把城里人赶去乡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湛蓝的天空,欣赏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的星星。其实,城市中不仅仅是雾霾让人透不过气来,那争名夺利的复杂人际也让人透不过气来。
  无论是空气还是心境,回到乡间的思维和行动一定程度反映了我们在治病,在疗伤。似乎城市病让人逃离,然而这是选择性地逃离。在发展中,城市有城市发展带来的的病症,乡村有乡村发展带来的病症,但城里人可短暂地逃往乡村满足暂时的需要,但乡村的人似乎不大容易逃进城里就能解决问题。流入城里的大多为改善物质条件,逃向乡村的大多为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享受寂静安逸的时候,应该思考城市与乡村的问题。其实这是根本问题,革命年代是,建设年代是,发展的年代仍然是。如不能哲学地思考乡间的寂静氛围和清洁的空气,就可能将寂静变为乡间的寂寞,将清洁变成乡间的清寡。
  热爱我们的乡土吧,它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源泉,爱护我们的乡土吧,它是我们的乡土,我们的家园。
  热爱乡间的,你的热爱,必须让这种爱可以长久,能够长久。热爱乡间,走进乡间,带着文明,带着攫取,带着爱护,带着建设。于是,面对乡间的碧水蓝天和虫鸣风语和振兴发展的需求,思考城市乡村的协调,和谐共行。脱贫攻坚的胜利,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走进了中华民族新的文明征程。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