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画里乡村苏家围
张湘涛

  到河源,听到最多的是万绿湖,说得最多的是龙川佗城,还有热水镇里热雾萦绕的温泉。在我心里,一直认为苏家围,不过是苏东坡他老人家的后辈子孙,在那里生活的一个地方罢了。
  可是,当我来到这座深藏于东江之畔,具有500多年的客家古村,呈现在我眼前这一幅人间的美丽画廊的时候,那天然的古韵,自然的纯粹和风景,还有其中蕴藏的一个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画里的客家村庄,以至于沉醉其中,久久难以释怀。
  接待我们一行的是义合镇的一个小伙子,刚刚从广州回来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此行,由他全程陪同。小伙子姓苏,是义合镇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他告诉我们,义合镇苏家围村,是苏东坡的十一世孙苏天荣之玄孙苏秀弘,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围村历经百载,才基本形成,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之一,属于方形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
  苏家围全村共有18座围屋,其中5座建于明朝。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东山苏公祠始建于公元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可想昔日是何等的气派和繁华。如今,苏家围村被列为广东省三大扶贫旅游示范点之一,也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苏家围居住的是苏轼后裔,建村的时间较晚,但溯源与受贬是有关系的。在东江边上,绿竹茂密,浓翠欲滴。苏洵、苏轼、苏辙,还有传说中的苏小妹的四尊塑像立于竹林映衬的地坪上。苏家围村人至今视他们为远祖,给他们铸了像,并种上了苏东坡一生喜爱的竹子。看来苏老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理念一直渗透于后人的心中,苏家围周围,沿江两岸亦有竹林围绕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曾在杭州,颍州和扬州等地为官,后来受贬到过黄州、惠州和儋州。苏轼在惠州、儋州已是晚年,身边有小妾,但儿子们出于孝顺,也携家带口迁至广东、江西靠近他。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时,三个儿子都在他的跟前为他送终。苏东坡生有四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早夭。苏天荣是苏东坡第八代裔孙,1312年苏天荣从江西庐陵乘船沿东江南下,赴任番禺教谕,曾夜泊东江河,梦见五位仙人飘然而至,向其暗示此处是隐居休养生息的福地。苏天荣骤然梦醒,第二天,苏天荣一个人,循梦来到此处,果然两江夹一处,人称义合。苏秀弘是苏东坡第十二代裔孙,时年32岁的他任东莞京山巡检时,为圆曾祖父之夙愿,任满后迁居河源的义合立基。
  严格来说,苏家围的古民居并不是正统意义上的围屋,而是在承袭了中原府第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而成的独特风格。设计沿袭了古代中原汉民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梁柱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施工技艺。建筑大都坐北向南,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二轴对称,前低后高主次秩序分明,布局规整合理,有着中原建筑的古朴遗风的同时,又结合粤东北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作了合理的调整,体现了苏家围人对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东山苏公祠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为苏东坡第十五世孙苏东山所建,是苏家围现存最古老的祠堂,亦叫永思堂,保存完整。坐落于苏家围村的中央,以正中央的地理位置彰显宗族血脉的权威与荣耀。古代官宅的建筑式样和规模大小是很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永思堂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要求规格而建。围屋主体为三进式结构。上堂为祭厅,墙壁设有苏氏先人牌位,横额挂有“永思堂”木牌匾。在上、中厅堂间,设有天井用以采光和排水,可见其设计的合理性。头门前有五级花岗岩石阶,头门轩廊两侧有红砂岩柱础、柱承重檩条,砂砾岩门框、门枕。门框镶有大理石阳刻对联,上联为“汉室忠臣弟”,下联为“宋朝学士家”,横额为“东山苏公祠”。中厅为“六柱官厅”,公祠正门前的天井由鹅卵石铺就,暗含九龙,俗称“九龙戏水”,据说是效仿先祖苏天荣故居,江西庐陵九曲水寓意而铺。
  苏家围村历史上,这里虽然没有出现过如同苏轼一般的文坛大家,但也传承了崇文重教的人文气韵。苏家围,至今仍留传一首儿歌:“祠堂左右好书房,西园侧古兼容光;茂林闻跃居前后,唯有淑湄别一方。步园懿斋并梧冈,汪亭秀阁写文章;先生教我勤学练,达标高中状元郎”。清道光年间,在河源县的一次生员会考中,全县选取24名秀才,东山学堂就占12人。从此,苏家围村便有了“苏半县”的美誉。
  数百年过去,苏家围村许多地方,仅剩洒落在地下的砖瓦,布满青苔的残垣断壁的裂缝和幽深的小巷,几棵几百年不倒的古树,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完整屹立老房子已经不多,大多数只剩下房基被野草层层掩盖。青砖墙上的苔藓,垂落的屋檐,倾斜带着脱落的灰黑色泥浆墙,暗示了这里的古老和曾经的辉煌。只有久社河还是如前从村前缓缓流过,右有大东江日夜奔流,后方左侧高山环抱,两岸竹林翠绿,此美妙的自然环境与保存完好的第式人文建筑相互映衬,使她没有其他古镇的繁华和嘈杂。如今,赣深高铁已全线开通运营。河源北站距离苏家围村不到20公里,也是这条高铁在广东境内海拔最高的一个站点。
  伴随赣深高铁的开通,义和镇乡村振兴和山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以“融湾”为纲要、“融深”为牵引,借助其作为交通枢纽的优势,依托苏家围等重点景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将其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后花园”。
  或许,这正是我看不够道不尽的原因所在。就如我在东江画廊的引渡下,从此岸到彼岸,从今天到历史,走进过去一条曾经的历史幽径,拾一路花香鸟语,在追觅憧憬已久的芳迹里,感受奋斗过程中的浓墨重彩。苏家围村正经历涅槃重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