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让一线项目实现“绿色接力”
邱明明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世界奇迹百万亩人工林海的起点——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这里,也是建设者、劳动者们“绿色初心”的源点。三代塞罕坝人用50多年时间,从一棵苗汇聚成一片“绿海”,用拼搏奋斗铸就绿水青山,诠释着绿色建设的发展奥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者们传承“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集团公司践行绿色施工理念,是一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因为建设一座座工程,就犹如种植一棵棵树苗,唯有天人合一、环境适宜、绿色和谐,在建设一座座一线项目上开展一场场“绿色接力”,才能够永续发展、收获未来。
  让一线项目实现“绿色接力”,要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态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对于建筑企业而言,由于施工过程中消耗资源大,产生废料多,易影响环境,因此必须要常态化更新生态理念,开展绿色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必须深入人心。施工过程中,算清绿色建设账、整体施工账,才能算好发展长远账。用建设过程中守护的“绿水青山”,换回效益提升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还曾语重心长地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大多数施工,往往发生在生态环境的第一现场。为了保护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集团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视思维,努力践行可循环、可复制、可再生的绿色、低碳施工措施,确保蓝天常在、绿水长流。
  与此同时,实施绿色施工,应因地制宜,相时而动,在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过程中,选择最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法、材料等,唯有天人合一、建设友好、环境相宜,才能用有力的“建设指数”,提升亮眼的“绿色指数”。
  让一线项目实现“绿色接力”,要有“万水千山总是情”的绿色使命。思想是引领,制度是约束。推进集团公司绿色发展,就必须压实绿色生产责任,以强化责任督促行动落实。无论是石景山隧道“7·15”事故、郑州地铁“7·20”事故,还是珠机城际“7·25”事故以及建筑领域发生的典型生产事故,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绿色生态,引发不良社会影响。
  围绕个别绿色施工中存在的管理脱节、资源浪费、乱排乱放等问题,集团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同样要开展一次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强化绿色施工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夯实工程绿色生产责任,严格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制度的实施,通过责任层层压实,将责任细化到人,切实整治绿色施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责任不到位、岗位责任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严防各类违反绿色施工操作的事件发生,确保集团公司绿色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与此同时,各单位要不断加大对基层项目施工环境保护的督察力度,加大对生态环境损坏的查办问责惩处力度,坚决以“发生一起,惩办一起”的“零容忍”态度处理绿色施工问题,杜绝重大环境责任事故和节能减排重大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通过层层筑牢各级“责任堤坝”,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督导,以此推动企业的绿色施工、节能环保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让一线项目实现“绿色接力”,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环保措施。“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真正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目标,关键得看落实。集团公司各单位要想得出绿色“金点子”,用得准措施“靶向药”,聚焦和抓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两个重点问题,打造绿色施工全链条,建立责任落实、制定规程、教育宣导、检查督导、报告处理等各环节,使各在建项目的绿色施工各个环节都有指导、有约束,不留“管理死角”。具体来看,应强化绿色施工的具体落实,从施工工艺、防尘、防水污染、噪音控制、垃圾回收处理等方面,根据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指南”,确保打造“绿色工地”。
  各单位还要集中力量在“绿色智造”上寻求突破,积极开展工序科技攻关,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施工生产中的运用,努力实现以更少能耗、更低污染,创造更大产值的目标;要切实管控好贯穿在施工生产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风险,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确保降噪、降尘、降污以及生态恢复等目标的实现。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当前集团公司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绿色转型升级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更加清晰。立足新阶段,集团公司各单位要拿出跑“接力赛”的精神,让一线项目实现“绿色接力”,凝心聚力筑牢企业的绿色生产屏障,打造好六局的“绿色名片”,让“绿色工程”成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