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心灵时光
回忆,那些年的大学社团生活
宋宜鲁
  大学是人生理想的发源地,社团生活让我们热血沸腾,心向往之,这些是时间的印记,烙着青春最炽烈的记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清晨,校园的花圃树林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华东交通大学明德社每日例行的早读,只要你在学校,不论雨雪风霜,都得参加,我曾是其中一员。
  大学的军训期间,新生们饶有兴致地参加了“百团大战”,这是校内各社团为新生准备的“招募双选会”。我在熙熙攘攘的摊位面前“走马观花”,偶然看到了用楷书写的招牌“明德社”,摊位上摆放了几册传统典籍,两位师兄安静地站在桌子旁边,这个摊位过于低调朴素,一不小心就会把它忽略过去。
  那时的“抢人大战”,各个社团都倾力而为,发传单、做宣传,逢人便夸自己社团的好处,唯独它“静若处子”“安之若素”,令人诧异。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执着,我加入了这个“不起眼”的社团。入社后,我问社团师兄,为何招新不做宣传,吸引更多才俊?师兄答曰:“来者自来,本社重朴质,勿以喧哗耀人耳目。”余愕然。
  加入社团就要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令人奇怪的是我们社团不用交会费,跟管理社团财务的学姐打听才知道,我们的石老师一直用外出讲课的课时费补贴社团“吃穿用度”。这件事石老师却从没提起过,当时我的心蓦地抖动了。可以说,我们社团是石老师心血所凝,他的故事,得用一大篇文章来写。
  社团每天组织晨读,我们学校分南北区,中间只隔一条马路,有地下通道连接,穿梭自由,安全有保障。6时30分,清风鸟语,南北区同时开始早读,我在北区,甫一参加晨读时,是黎金来学姐带我们,那时她已是高年级,但每天比我们来得都早,从未见她迟到。我们先是做一组拍打操,活络筋骨,随即每人依台阶分次站定,高声诵读、素读或是吟诵《四书》篇章,之后是以吟诵专家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吟唱《诗经》,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声音悦耳动听,学会了不少四言古诗。社团一直秉持“文武双修”,晨读结束,我们还会打几组太极拳。最后,大家再次站定,肃整衣冠,随后以自己的最大音量庄严喊出“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新的一天就此开始。早读结束,我们会一同去食堂二楼吃早饭,大家谈论趣事、欢声笑语。每周五晚上是石老师的国学沙龙,先是《论语》再到《孟子》,内容丰富,充满人生哲理,课堂总是高朋满座,十数年从未间断,即使疫情发生,也是在网络上按时授课。除此之外,还有周四下午的书法家刘军山先生的书法课,不定期会有太极拳师田老师的专业太极教学,周末常有的名学宿儒的讲座,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去参加。
  回想起来,社团的一切都是那么儒雅和传统,那么温情脉脉。明德社位于学校南区图书馆的405房间,也是孔目湖书院所在的办公室,一切布置均有古风古意,满屋的书籍墨宝、孔子像及雕像、香案桌椅等等,身处其间,令人肃然起敬。
  每年9月28日,我们会一大早起来祭孔,向万世师表致以最高敬意。社团还会组织共修,由已经工作或者高年级的学长带领我们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大家像师生,一同援疑质理,互相切磋琢磨;大家又像一家人,分享各自困惑感悟,彼此之间真诚交流,表达关心,毫无芥蒂顾忌。有次交流中,说起我参加社团面试的场景,最后一个环节是念一遍“横渠四句”,我当时执拗,觉得这是句大话空话,根本做不到,无论如何也不说。结束后,业贵学长单独把我叫到门外,以《老子》之道耐心开示我,却并未训斥我的“神经质”,我对此感怀不已。总之,从学长们身上我看到了孔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真实样貌,以石老师为代表的师长们举止言谈之间那种泰然自若、气定神闲,你真的会觉得那是一种文化滋养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自动吸引着你去靠近、去模仿。
  大学四年的坚持,社团的一切都在熏陶濡染着我,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气质”的变化。离开社团以后,收束理想,渐疏诗卷,但社团的精神还在影响着我。每天早起背书学习;遇事多从他人角度想问题;经常内省,“在其位,谋其职”等等思维习惯都让我受益匪浅,不断的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成长和完善。
  虽然已经离开社团一年多了,但是社团给予我的精神却一直滋养着我,刚毅坚卓,永志难忘——感恩社团的师友,感谢悠久深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望向未来,阳光明媚,我们正并肩携手,脚踏实地,一直向前走去。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