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散文
暮鼓东山寺
铁朦胧
  对于一座名寺来说,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龙川县置县之初,也是秦王朝统治南岭的开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龙川县治的建立比南海郡的建立还要早十四天,因此龙川县被称为广东第一古县,县名沿用至今,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当然,龙川的魅力在于历史的久远,南北文化的融合,更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山水资源。
  龙川,地处东江上游,沿江顺流而下,即到达广州,到香港,到东南亚,到世界更远的地方。在这条江上,既有赵佗从秦时龙川县城走向南海郡治番禺,苏轼、苏辙两兄弟泛舟于东江之上,在罗浮山、惠州、到北宋循州治所龙川。宋朝名相吴潜在龙川开书院讲学,更有茅盾、胡风、邹韬奋等大批文人与民主人士,从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逃难至龙川,也恰恰得益于一脉东江水。
  东山寺,坐落于龙川佗城镇东瑶村,面向嶅山与东江,背靠东山岭,因此得名为“东山寺”。它始建于隋朝大业七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其实,五年前作为高铁建设者的我,第一次来到东山寺,却对此感觉十分平淡,主要在于此时的东山寺依偎在宝龙东江特大桥的一侧,全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尽兴游览东山寺后写下的那首七言绝句的名贯环宇,寺庙,倒更多有落寞、寂寥之景。
  寺庙不大,是个三进院落四合院,建筑为硬山顶式,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大门正对着东江,“山壮秀色迎宾客,寺院钟鼓念弥陀”的一副金色对联雕刻在大门两旁。沿门而进,寺内种植的柳树、松柏,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植物,给寺院带来了绿色与清新。
  两根粗而稳的门柱,将三宝殿、观音殿两个拜殿分开。三宝殿上摆放有如来佛祖、弥勒佛祖等五个栩栩如生的神像;观音殿的中间,则摆着一尊观世音塑像,旁边还有20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神仙。
  清代康熙三十年,时任龙川县知县的王英,撰写《东山暮鼓诗》“群山翠色远重重,中有楼如是梵宫。树影依微留晚照,钟声杳霭度天风。残烟渺渺连深谷,飞鸟翩翩入远空。此际余音尤可听,寥寥半在暮云中”的诗句,将东山寺的壮观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东山寺被列入龙川八景之一“东山暮鼓诵弥陀”的情景。
  很多年前,观音殿的前方摆放着一口洪钟与暮鼓,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遗失。据说,昔时每当早晨敲钟、傍晚击鼓之际,方圆十里均可闻得晨钟、暮鼓之声。难怪,住在离东山寺不远处的工地宿舍的我,并没有听见晨钟、暮鼓之声。苏大学士眼中“首营古寺在东山,底事钟鸣向暮间;一百八声声响后,僧人从此锁禅关”的禅意,我是没有福气享受了。
  苏轼当年为何溯东江而上?原来,他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安置。宋元符元年,其弟苏辙也被谪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于循州(今龙川佗城),受地方官员暗中监管。来到龙川后,龙川父老不但不歧视他,反而热情相待,苏辙感动中,竟然忘却了家在万里之外的乡愁,有诗为证:“获罪清时世共憎,龙川父老尚相寻。直须便作乡关看,莫起天涯万里心。”
  当年,苏东坡从惠州坐船沿东江逆流而上到达龙川佗城,弟弟苏辙甚喜,于是陪兄长游览了龙川的霍山等8个景点,苏东坡还写了《龙川八景》,一直流传至今。“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顶峰高积雪多。大乙仙岩吹铁笛,东山暮鼓诵弥陀。龙潭飞瀑悬千尺,梅村横舟客家过。纵步龙台闲眺望,合溪温水汇成河。”
  苏辙在龙川住了17个月,曾居于东山寺内,后又居嶅湖白云桥西闭门著述,追惟平昔,使其子苏远书之于纸,凡四十事十卷,曰《龙川略志》。同时,苏辙还在嶅湖东率众筑堤抗旱。后人为纪念他,将他所筑的堤坝,命名为“苏堤”。千百年后,“苏堤”已难寻踪迹,只能在历代史志中找到一鳞半爪。但自筑堤堵水灌田,佗城从此年年旱涝保收。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这首南宋无名氏所作的《长相思》,里面提及的吴、贾两个“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时的丞相、词人吴潜与恶贯满盈的大奸臣、丞相贾似道。这一忠一奸,相隔15年,先后被贬循州(今广东龙川)。吴潜到龙川后在东山寺开院讲学,致力为百姓造福,受到当地百姓爱戴;而贾似道在贬谪龙川途中,受到各地群众驱逐,狼狈不堪,被逼自杀不从,还没到达龙川就被押送者锤死。这真是天道昭彰,报应不爽。
  由于高铁工地驻地离东江较近,我经常在离东山寺不远的田野里漫步,领略这里的一派田园风光。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发,鸟儿停留在刚绽放出嫩芽的枝头上,处处布满了绿意,充满了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如油画般,让人分享到成熟丰收的喜悦。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随时随处可见到客家人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或耕田,或播种,或开辟菜畦,或莳弄蔬菜。一切都那么纯朴、宁静、恬淡、自然。
  东山寺中僧人虔诚的弥陀声,在我的耳边似乎可以倾听到,那不曾随生命消失的先贤们,吟咏一首首千古名诗;乘风的红漆柱,破碎的琉璃瓦,映着历史的灯盏,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历史。
  东山寺,秦砖汉瓦的沧桑之容,暮鼓晨钟的浩然之气,文人骚客的酣醉之意,兄弟手足的相思之情,在这迷离的目光中,晃动的烛影中,化为一首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诗,走向远方。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