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条‘百年老涵’这么快就通了!上下班再也不怕堵车了,接送孩子也方便多了!”市民王先生望着车水马龙的汇福路地道桥,激动地打电话给远在老家的爸妈报喜。在经历18个月的紧张施工后,天津公司路政项目部承建的汇福路地道桥工程主路终于于近日顺利通车了!放眼望去,川流不息的车辆宛如跃动有序的音符,齐齐奏响穿越“百年老涵”韵律起伏的“古韵新曲”。
为什么老百姓们叫它“百年老涵”呢?90多岁的村民王大爷最有发言权:“听俺爹妈说,这个涵洞从我没出生时就有,小时候我总在这桥洞和伙伴捉迷藏哩!这个涵洞可比我岁数还大嘞!”王大爷露出摇晃的门牙,乐呵呵地跟大伙介绍到。作为百年前的城市主轴,汇福路地道桥撑起了当地交通路网的“脊梁骨”。然而百年岁月,风雨变迁,随着燕郊地区城市建设发展提速换挡,这条曾经是当地“招牌路”的“百年老涵”,逐渐变得拥堵不堪,从连通燕郊南北城的“阳光道”变成了制约快速通行的“华容道”。
附近居住的市民周川就深有体会,每天他要到燕郊卫生院上班,途中都要穿过汇福路地道桥这条“必经之路”。短短几公里,却往往要耗费半个多小时才能走完,迟到晚归也成了每天的“家常便饭”。和周川一样,在这条路上往返通勤的市民不在少数。据统计,每天有5万次以上的市民在该路段通勤,车辆增多造成的交通堵塞,也让汇福路地道桥获得了远近闻名的“堵街”头衔。“百年老涵”不仅要通,更要尽快地通。
开路先锋,使命必达!在接到施工任务后,天津公司路政项目部在开工誓师大会上就立下了“军令状”: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为打造燕郊镇“1小时通勤圈”按下施工快进键!开工第一事,就是一个字——“拆!”然而拆,并不是开一个挖掘机,指哪拆哪就好。必须要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精准施策,力求分毫不差。“‘百年老涵’的修建年代久远,无资料可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研究一步拆一步……”。在实际拆除工作中,遇到难点地区挖掘机如何作业?产生的废物要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建设者们在“百年老涵”上动手术前,提前做的功夫活。
对此,项目部全盘谋划,将问题逐个击破。针对拆除难题,技术人员给“百岁老涵”做一个现代化的“工程体检”:用仪器探明老涵洞内部钢筋布局后,以1米为单位将老涵洞分解成31个小框构,对其进行编号,采用环切法由北向南依次进行分割,合理规划每个单元的拆除时间、顺序,确保不让老涵洞“伤筋动骨”;针对破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混凝土,项目部研究废物再利用的方法,规划低碳绿色的运输路线,将可填埋的建筑垃圾拖运至规定深沟,既填埋了深沟,平复了地貌,也处理了废弃垃圾……就这样,项目部克服了重重关卡,把施工安全的“拦路虎”一一踩在脚下。
随着施工的深入推进,项目部技术主管张宏玉面临到一个更大的挑战,“桥涵施工中,需要快速拆旧桥、顶进新桥才能确保安全。但是该工程凿除旧桥混凝土耗时是挖除土体的5倍,我们要随时谨防拆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安全压力可见一斑!”为了给“百年老涵”吃上一颗定心丸,顶进施工期间,项目部采用“多兵种作战”方式:由驻站防护组根据京哈线列车到达现场时间,提前组织下道避车集中管理;由既有桥切割组负责桥体切割进度,以及安全距离的卡控;桥体凿除组、顶进组、测量监测组、线缆防护组等轮番上阵,顶进施工……顶进期间,技术室灯光彻夜不息,大家连夜研究施工方案、破解建设难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工友们相互鼓励,用实际行动,践行工程人的初心使命,守护着这条穿越百年沧桑的“老涵洞”。
“百年老涵”焕新颜,不仅是一个技术活儿,更是一个“民心工程”,一定要随时与当地百姓们通一通心气,顺一顺方向。“由于地道桥地质复杂,民用超大管径水路、电力、燃气、通讯、弱电等管网分布密集,线路拆改的同时,必须要不影响居民生活!”副经理杨宝兴多次在交班会上提醒大家。为了让当地居民正常地喝上水,用上电,项目部因地施策,将周边的主干管、主干线迁改至临时管位,并对管道主体进行加固。同时,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利用铁路既有管涵,使迁改管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在道路恢复施工中,建设者针对施工受季节影响的问题,按照“先开通主路,同时建设辅路”的顺序施工,最终确保了施工生产和居民生活两不误。
“城市道路交通就应该像‘水流’一样顺畅,而我们建设者的工作,就是确保它从梦想中的‘蓝图’变为脚下的‘通途’!”项目部建设者们看着开通后如流水般顺滑的汇福路地道桥,一个个高兴地合不拢嘴,就像看到自己的娃娃刚学会走路一样。通车当天,业主三河市燕郊高新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也专门发来贺信、锦旗表示祝贺!
截止目前,汇福路地道桥大大缓解了三河燕郊交通拥堵的现状,已经服务300余万次车流通车,对进一步完善市区的路网布局,带动区域内化工、建材、物流等产业升级,全力助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就这样在项目部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一路闯险关、破难题,“百年老涵”终于在一颗颗年轻匠心的精心守护下,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生命,续写新芳华!
(李积垚/文 井岩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