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信中赤心
吴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子美这首“望春”,描绘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他长期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又遭遇战火蔓延,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20世纪上半叶,神州大地战火连绵,人民遭遇着同样的经历,饱尝世间离乱之苦,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却有那么一群抛家舍业、甘赴国难的共产党员,他们和自己的至亲之间也交互着“抵万金”的家书,这些家书被保存下来,并辑成了一本《红色家书》,其中或述革命理想、或抒心中柔情、或传各自消息,表情达意、皆有感动。这些红色信物,集聚许党报国的力量,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传承红色基因,连接着你、我,还有那个远方的赤子。
  情真意切,感人深致。家书中多有这类向至亲好友表达内心情感的言辞,有的读来真是可哭可慰。向警予1920年8月致家人的信件中“爹爹妈妈呀,我天天把你二老的照片,放在床上,每早晚必看一阵。刚从世界工学社旁听回来,捧着你老人家的相片一看,忽现愁容,两个眉毛紧紧地锁着,我便这样说: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这是向警予在遥隔万里的法国所写,她通过照片表达对父母的思念,读到这里顿时令人心生温暖,这种温暖是家人之间至纯至浓的爱,但转而又感到伤心难过,本该团聚的一家人,却因祖国大地的战火各自分离不得相见,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离别而已”。
  革命豪情,光芒万丈。“红色家书”高扬革命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豪情。1937年12月,左权在致其母亲的家书中写到,“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母亲!您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我时刻记念着!”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的这封家书承载了英勇战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这封生动形象的红色家书,为我们竖起一座高大雄伟、矗立不倒的丰碑。
  语言典雅,回味隽永。细细品读家书里的冰与火,文字间流露出的情感,感人至深,留下深刻影响的有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瞿秋白、高君宇等革命先驱的家书,他们的家书不仅映射出我们党的百年峥嵘,还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书中文字皆带有传统美感,又融合现代精神,读来但觉齿颊生香。1951年3月17日周恩来总理致妻子邓颖超的信中颇带柔情的写到“南方来人及开文来电均说你病中调养得很好,颇慰。期满归来,海棠桃李均将盛装笑迎主人了。”诗情画意中表达了对妻子浓浓的思念,令人回味无穷。
  在那个与家人沟通还需要书信的年代里,家书作为远方游子和家庭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其中蕴含了最真挚的感情,因为真挚,所以动人,因为动人,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品读这一封封带着红色记忆的家书,我们看到了建党伟业的百年,看到了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看到了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看到了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鲜活的家书,感人的事迹、精彩的瞬间、时代的音符定格下来,映射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传承的红色基因,书信中的喜、怒、哀、乐,述说着那个年代的事,还有他们时时怀想挂念的人。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