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蓑衣之道
朱市湖
可爱的中国
东湖春眸
俗人俗事
每一刻都是仁慈的
庭院桃花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笔
蓑衣之道
杜宏梁
蓑衣外是凉风、冷雨、泥泞、春寒,蓑衣内是家庭、责任、期待、坚忍。
南粤之地,最常见的就是棕榈树,与他们擦肩而过时,经常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的棕树。在故乡,很多人家的屋后、河畔、菜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不论贫瘠干旱,只要给他们方寸之地,他们就能扎根生长。
与广州的棕榈树相比,故乡的棕树个头不高,最多不过两米出头,但棕树把自己对人类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韧性十足的棕叶是制作蒲扇和各种绳索的上好材料,雪白鲜嫩的棕芯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坚硬挺直的棕树杆因其不易被腐蚀常常用来铺路架桥,连最不惹人注目的枝干上的棕毛,也可以编制成遮风挡雨的蓑衣。用棕毛编制成的蓑衣,春不蛀虫,秋不腐烂,是江南水田中独特的一道农耕风景。
蓑衣并不华丽,编制蓑衣却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一件好的工艺成品,其精细与否固然与匠人的天赋和悟性有关,但制作时不骄不躁的心态,心无旁骛的耐性,往往有更大的影响。故乡的蓑衣,从筛选纤细的棕毛到制成宽大的蓑衣,需要很多工序,不仅考验一个匠人的手指的灵活度,更考验他的集腋成裘的耐心。成品的蓑衣分为披肩和衣身两部分,披肩的边上都打着一个个小结,边上一缕一缕的棕黄,衣身的尺寸比披肩稍小,领子两侧有固定的带子,系紧蓑衣,风雨来时,可遮风避雨,保暖御寒;小憩之时,则可铺地为席,落地当垫。
清明过后,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空旷田野,被农人春耕时的吆喝声惊醒,雷声阵阵,便有蒙蒙烟雨,妇孺的身影从炊烟处断断续续地向田间靠近。她们将手中的蓑衣和斗笠递给梯田中的汉子,片刻之后,农人们戴上斗笠,披上蓑衣,低头推着铁犁,在老黄牛低沉的喘息声中吆喝着继续前行。淅淅沥沥的雨水落在蓑衣上,蓑衣也在雨水的敲打下回应出微观的鼓声,无数的水珠顺着蓑衣的绳结汇聚成散落的珍珠,滴到农人的影子里,在水田中开出一朵朵小花。这片蓑衣,好似他们在风雨中伫立的铠甲,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会负重前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常超的体格,而是他们知道自己堂上有父母、身后有妻子、膝下有孩子,一年的希望寄于春耕,春耕的时节刻不容缓,蓑衣外是凉风、冷雨、泥泞、春寒,蓑衣内是家庭、责任、期待、坚忍。蓑衣见证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转变,也见证了他们在苦难面前不卑不亢、咬牙前行的品格。
蓑衣的出现,不仅在农耕文明中增加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当它遁入隐士的世界时,则成了他们身份的标识。柳子厚的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将一位披蓑而坐的白发老者的清静心境跃然纸上。柳宗元的一生,多次遭贬谪,但依然关心底层百姓,同情劳苦大众,他的诗歌精工密致,韵味深长。苏轼评价柳宗元的诗是“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陶渊明、柳宗元这些人,他们的文学风格和精神品格与蓑衣的特性不谋而合,才思精妙却不露痕迹,用心编织却不显张扬,宦海浮沉但宠辱不惊。斜风细雨吟啸徐行,蓑衣如是,人亦如是。
随着现代农耕技术的运用,铁犁牛耕的样貌逐渐退居到书籍和画册中,蓑衣的使命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回到老家,那片曾经的蓑衣像古老的农业文明中遗留的一片旧蝉蜕,静静地吸附在老屋的横梁后面。有时候它们的踪迹飘荡在田间,也只是孤独地立于田间菜园,用于驱赶鸟兽,但蓑衣里的智慧并未湮没于洪流之中,父辈在这片蓑衣下开拓的土地、播种的希望,内含的工匠精神、隐忍之道、谦卑之风会在口口相传中遗留给后世。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