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绿竹物语
织锦
育终而藏始
秋饰
前事俱往矣,风华看今朝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竹物语
杜宏梁
如果生命的价值可以外化,竹应该是一种艺术化的生命,隐忍与刚劲契合并存。在诗人眼里,竹是远离了车马喧嚣的深山隐士,是阮籍与嵇康;在画家笔下,竹是历经凄风苦雨的坚韧之骨,是节气与冰心。
从歌管楼台到寻常巷陌,它的佳话从不曾落下帷幕,这才是竹的品格,在每一个地方舒展着自己,没有怨天尤人,不曾自暴自弃,他的“虚心”是一种接纳,接纳随遇而槃安的环境,涅成敦厚仁爱的自己。
深秋入冬,寒意渐浓,南国的群山之间,也是落木萧萧而下,在不多见的绿色中,碧绿的竹子总能拂动目光的垂爱。西风勾勒出了蕊寒香冷蝶难来的季节,竹的生命力却穿透了凋零的十面埋伏,在霜雪之中奏出一曲遏云绕梁的轻歌。
绿潮生风的竹林,是故乡长存的映像。漫步于竹林中,侧耳贴近竹竿,能听到竹子与清风的交谈,仰头看去,竹叶顺风徐徐落下,旋转如蝶。时光稍早时,还有晨间晶莹的清露从竹叶中慢慢滴下,安息在清凉的泥土里。阳光缓缓移动,精致的光芒穿过竹叶的缝隙,散落了一地的碎玉,碎玉中偶有蚂蚁在做南柯一梦。原来只是一小片竹林的方寸之地,十年的光景晃动而过,则成了浮生偷闲的乘凉妙处,免不得有点《卧虎藏龙》里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碧涛如渺渺的竹海中指剑问道、踏竹相视的意味。藏在遥远乡村的竹林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秘语,这种秘语解读的是乡村变迁中仅存的顽强生命,老人迟暮后归于黄土,孩童落地后进入都市,竹林是他们足迹的见证者,它的生命在遥望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
竹的忍耐力与生命力是一种奇迹。深山茂林的树荫下,稀松潮湿的淤泥边,干涸贫瘠的石块旁,都能听到竹叶在风中吹起的横笛。从夏末初秋开始,竹笋就蛰伏在黑暗无光的地底,冲破坚硬的青石,拨开厚实的泥土,从白霜铺满大地到千山暮雪的冬季,才能遇见春风,破土而出,等到蝉鸣柳枝时,它才能在碧空下伸展青翠的枝叶,郑燮那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能是最懂竹的心意了。我曾有幸看过绝壁上的一丛绿竹,突兀的巨大岩石上看不见一丝尘埃的痕迹,只有干燥的青苔慵懒地在上面打着盹,单调、孤独、寂寞潜入了这处绝壁的每一寸岩石中,令人惊讶的是,在岩石的缝隙中,却挺拔着几株绿竹,与它们相连的是从崖顶攀爬下来的竹根,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凭借雨露阳光生存下来的,但我知道,它是在将要枯竭陷入绝境的那一刻,把根须刺穿岩石,这不是竹的宿命,而是竹能繁衍千年、被人敬重千年的墓志铭。
如果生命的价值可以外化,竹应该是一种艺术化的生命,隐忍与刚劲契合并存。在诗人眼里,竹是远离了车马喧嚣的深山隐士,是阮籍与嵇康;在画家笔下,竹是历经凄风苦雨的坚韧之骨,是节气与冰心。它的艺术气质,早已超脱了他本身的物化形态,它所蕴含的内在符号不仅仅是观赏之景,更多的是文人个性与精神气质的外在映射。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的人生境界与竹的艺术化个性不谋而合。乌台诗案中,他险遭不测,后被贬黄州,又被贬惠州,晚年再贬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一生宦海浮沉,受尽风欺雪压,但他依然不因种种苦难消沉,不卑不亢,如磐石劲竹,内心萦绕着金庸式“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弱由他弱,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真气一口足”这样的对生命的态度,像竹一般以低姿态的生命视角去看高远的人生视野,直向云霄而不被风霜折断。
“虚心竹有低头叶”,意象化的竹是一种传奇,除了他的艺术美与文人情怀,更多的是他的“谦虚”之节。沙场点兵,它历经打磨成百步穿杨的弓箭;书轩点墨,它忍受烟火成记录春秋的汗简。登堂入室,他为茶台桌椅;临水渡河,它作轻舟一叶。竹的谦虚不是低声下气的故作虚伪,也不是庸碌无为的谄媚轻俗,而是有济世之才,却不趾高气扬,有真才实干,却包容万物。无论竹笛中余音袅袅的阳春白雪,还是快板上节奏分明的下里巴人,它都诚心相待,在每一个领域都倾其余生之力发出自己最亮的光芒。从歌管楼台到寻常巷陌,它的佳话从不曾落下帷幕,这才是竹的品格,在每一个地方舒展着自己,没有怨天尤人,不曾自暴自弃,他的“虚心”是一种接纳,接纳随遇槃而安的环境,涅成敦厚仁爱的自己。
竹子不常开花,据《山海经》记载,六十年才见竹花一现,开花则死,死而复生,周而复始。开花的那一刹那,它生命又转动了一个甲子,他的价值却不随生命消逝而湮没。庭中有竹,性情自受陶冶,心中有竹,天地亦更宽广。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