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古邑秋雨玉
  张湘涛
  与龙川有缘,皆因赣州至深圳的高铁蜿蜒至龙川。我是一个高铁建设者,三年的时光,诸多感触皆在佗城的山水中萌发;我与秋雨有缘,还因初入这块美丽圣地,亦正是十月下旬,纷纷的秋雨在人生中变幻出诸多精彩迭起的故事。
  黄昏里,秋雨中,一个人漫步在苏堤上,沙沙的小细珠儿扑面而来。霏霏的细雨,像雾又像风,又像是一晳个温柔的客家女子用白的手,轻轻擦拭着落在自己面颊、毛发上的雨珠儿。这时,心中所有的郁闷烟消云散。
  雨,淅沥沥的声音响彻四周。远处的老塔和新塔,享受着傍晚秋雨的洗礼。这是佗城当地有名的两座相望的塔,人们分别称作“新塔”与“老塔”。两座塔同在东江边上,直线距离只有约两公里,数百年来坐镇在东江岸边,守望着佗城。
  嶅据说龙川山山脉似龙,西山山脉似龙,龙台山脉似龙,龙自北向南嶅蜿蜒而来伸向佗城。山龙头伸延到佳派村的东江河边,西山龙头伸延到塔西村的东江河边,古人为防止此两龙离川出海,在唐开元三年和明天启二年分别在此两龙的龙头上建了两座塔,目的是镇住两条龙,使其不能离开龙川,风水不能外流,从而造福龙川人民。
  老塔名为正相塔。南宋后期,曾有两个文韬武略的“状元宰相”,一个是文天祥,一个是吴潜,都来过这里。两个“状元宰相”都是南宋股肱之臣,后来虽遭遇不幸,却为后人景仰。龙川百姓为纪念他们,将塔改名“正相塔”。正相塔是平面六角形、高32.5米的七层楼阁式砖塔,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年)。
  沿着苏堤长长的驿路,走过一道石桥,穿过佗城的码头,拾阶而上来到街巷,一座座别致的楼房映入眼帘。红色灯笼挂在街墙上,光晕直接映射在被雨水打湿的路面,夜间的巷子被红色的灿烂点燃,在幽静的夜色里显得温馨。一个人撑着伞漫步,影子被红色的光拉得老长,只有远处偶尔的车辆经过,让整条街巷瞬时回到现实的世界。
  佗城的夜,安然静谧。不宽的街道,已被崭新的沥青路面所代替,建筑在若隐若现中静默地接受秋雨的洗礼。路边的树木在风雨的问候下,黄叶不断堆叠,被雨水打湿的叶子紧紧地吸在路面上,在脚步踩过水洼激起的阵阵水花中,掠过的是一家家温暖的灯火,欢声笑语一阵阵传来,为雨中的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其实,赣深高铁原本的设计是从江西入广东和平县直插河源市,并不经过龙川县。但龙川县100多万人民群众多年奔走呼吁,于是,赣深高铁在龙川拐了一个弯,而佗城镇就是未来龙川西站的所在地。龙川是千年古县、中央苏区县,赣深高铁经过龙川并在龙川设站,将带动龙川百万苏区人民加快脱贫致富,形成赣南中央苏区县连接粤东北、粤东地区中央苏区之间快速客运通道,加快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如果说佗城是河源客家文明起源的见证,那么东江就是古城的核心灵魂,是浸透南越文化史书的一部厚重的典籍。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客家人崇文重教、恭俭勤劳、淳朴善良、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后世仰望。这里有古老的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龙川杂技、和平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还有柿饼、鱼干、牛筋糕、车田豆腐等处处闪耀着河源客家人智慧光芒的特产;这里还培育成就了新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萧殷、中国人民审计制度奠基者阮啸仙、中国首席大法官肖扬等一大批客家杰出英才;美丽的山水之间留下了韩愈、李商隐、苏辙、文天祥、王阳明、屈大均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为官、游历的足迹。
  夜雨疏窗不堪听,
  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
  如何禁得打篷声。
  这是项世安的《雨夜》诗,对离别故人的思念写得无比深透。人到中年,对世事的纷杂也逐渐看透,看淡了世事的悲凉,知道了生命因何出发,又要到何处去。正如这淅淅沥沥的秋雨,早已滤去了红尘的浮躁,涤净了积郁的阴霾,趋于平静与平淡。
  秋夜听雨,体味的不仅是雨的韵律,雨的情致,更是自己融进秋雨之中的感悟和思索。岁月总与沧桑相关,无常却是人生常态。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不要刻意强求,要如这佗城的秋雨这份恬静、这份淳厚。
  秋雨催绿了每个人的希望,就在今夜里。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