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随笔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白澜
  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要经历多少的鲜血和试炼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便捷的时代,然而在这个时代来临之前,曾经的茫茫中华大地上,还没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铁路,也没有贯通南北的桥梁和在城市下方暗潮涌动的地铁。是一批又一批先行者,用生命和鲜血开启了打通交通大动脉的征程,他们使用着最原始的工具,却有着最大无畏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险,在多少个不可能中硬是辟出了一条条“可能”的道路。
  我的外公,正是先行者之一。
  外公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初就参加到国家铁路建设中,有着六十三年的党龄。新中国成立不久,外公从故乡河北定州启程,离开了妻子和儿女,只身参加了东北铁路工程局在中苏边境乌苏里江大桥的施工。冰天雪地,锤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也让他第一次明白了桥梁建设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那不仅仅是天堑变通途的基础民生工程,更是一条连接和平发展的纽带。施工结束之后,外公又根据铁道部部署转战到大西北参与兰天铁路建设,成为西北铁路工程局的一名工人。那时,由于大西北匪患不断,建设者常常一手拿工具一手拿武器,当真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然而恶劣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使外公退缩,相反,大漠风沙愈发激起了他果敢的勇气,增加了生活的智慧。
  到了五十年代末,外公转战到大西南参与国家“三线”建设,成为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即现在中铁二局、中铁五局的前身)的一名员工。西南多奇山,外公当时所在的贵州省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修建铁路全靠着工人双手和双脚的力量。据外公说,那时工程是很艰难的,鲜血和牺牲是经常的事,有工人在隧道施工中遇难了,大家脱帽致敬,然后继续挥着汗水拼命干。绝大多数工程人背井离乡,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多年才能回一次家。施工建设是工程人的全部,工友之间的情谊和火热的工地生活则锤炼了他们过硬的工作作风。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公又响应国家号召转战回到山西参加石太电化改造、南北同蒲铁路改造等工程建设,直至退休。
  交通强则经济达,经济达则国富强。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比我们更加懂得苦难的意义,也深谙幸福的来之不易。我的外公没有上过一天学,是最朴素的劳动人民,但却深知为中国修建铁路的必要性。而支撑着他所度过艰苦岁月的,是为国家基础建设奉献的使命感,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
  如今,87岁高龄的外公,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在过去工作的几十年里,他一直是工程队里一名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业务骨干、隧道作业工班的老班长、老领工员。他的足迹曾踏遍了东北的白山黑水,西北的大漠戈壁,西南的崇山峻岭,为国家的铁路建设流过数不清的汗水,尝尽了摸爬滚打的苦头,也见证了国家铁路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如今,每每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外公总是如数家珍,兴致十足。在大西南“三线”建设中,他们经常会遇到彭德怀元帅(时任中央“三线”建设领导委员会副主任)和吕正操将军(时任铁道部长)到工地看望建设者。而激励他们奋勇前行的正是来自党和人民对新中国建设的热切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中国铁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于今,已经惊艳世界。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老一辈工程人,是他们将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是他们用生命开启幸福道路,是他们不畏牺牲用青春铺下了路基,我们才有了今天。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挺立的骨骼,必将代代传承。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