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漫谈中秋
白澜
  节日,已经变为生命中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中国人爱月,比起炙热耀眼难以直视的太阳,月亮清冷温和,却能令人长时注目,寄托情思。从古至今,月亮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出现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常说“逢秋必悲,望月必思”而提到月,又不得不提到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据史籍,“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时节,可说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此时暑热消退,西风凉爽,云气薄而天宇高,草木金黄而零落未现,泉流清冽且落英缤纷,蟹黄果熟,鱼肥稻香,人们尽享丰收的喜悦与自然的馈赠。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值满月之时,月在中秋的夜晚作为“团圆”的象征出现在天际之上,成为中秋节的点睛之笔。异乡人赏月,想着远方的故人也在共赏,心中的思念便得到了一丝宽慰。团聚一堂的亲朋,则共赏花好月圆,良辰美景也令幸福时刻隽永。
  除了赏月,吃月饼也是中秋的一大饮食习俗,而各地的月饼做法各异。江南人喜食鲜肉月饼,广州一带吃皮薄馅料丰富松软的广式月饼,而我的故乡山西吕梁则吃一种空心月饼,其馅料为红糖,核桃,仅仅是附着在饼皮内薄薄一层,通过烘烤,月饼面皮两面鼓起,色泽金黄,吃起来则酥脆可口,还可作为干粮长时存放。无论古时今日,地域是否富庶,人们都会在中秋节这天吃一块月饼,月饼对应着天上的月亮,象征着团聚和美满,也代表了中国人心中家乡的味道。
  关于中秋,还流传着一些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记得儿时每到八月十五,大院里的孩子们总会拿着望远镜望月亮,看着那轮皎洁的白玉盘上点缀着影影绰绰的暗点,臆想着那就是玉兔和广寒宫里的嫦娥。从1969年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完成,一直到2020年嫦娥四号首次月背着陆,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于月亮的认知也愈发清晰。我们是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长大的孩子,可即便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关月亮的真相,却依然在中秋时惦念着嫦娥是否按约定飞回人间,并且还会继续将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这大概就是传统节日的魅力与内涵所在,它赋予生活以诗意,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着时代的更迭,中秋、月亮、月饼,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中。它们成为一种符号与记忆,我们传承着节日,节日也变成了永不磨灭的经典。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到中秋佳节,海内外的游子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着,想要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即便不能回乡也会望着明月,吃一块月饼,对远方的亲人在心中默默送去祝福。每每这时,那些流传已久的诗句也越发引人共鸣。无论是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抑或是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在今夜,我们头顶的这一轮明月,曾经也照耀着无数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而现在,它同样照耀着你和令你牵挂的他或是她。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某一时刻,所有人都在月光下得以团聚。而所有人的愿望都在月光下清晰,那便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