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读书笔记
与“光”的邂逅
杜宏梁
  照亮,是青春的象征。可以是火炬,也可以是萤火。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也是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
  它更像一首诗,鲁迅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家国大事,没有要针砭时弊,也没有勾勒与鲁镇相关的物是人非,只是于深夜中记录了一个男子对逝去的爱人的深深忏悔。在涓生梦呓一般的回忆中,故事的罗网才似虚似实地编织起来。如果非要用叙述性的文字来讲这个故事,寥寥数语便能记录其全貌:五四时期,涓生与子君相爱后,各自走出原来的家庭,组建了新的家庭,但生活经济的矛盾和感情的矛盾,最终使得子君离开涓生,神伤病逝,独留涓生一人自责内疚,吊影自怜。
  鲁迅对涓生和子君是充满温情的,不像是对祥林嫂和闰土的同情,也不像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这里似乎看到了鲁迅自己的影子,文初至始,浅浅低语,笔调起的很低,落的也很低。写这篇小说的时候,鲁迅已经四十六了,家国兴衰,人情冷暖都遍览熟读,以一个不惑之年的心态去思考审视弱冠青年的爱情,以内心独白的形式,于夜深人静处,暗自神伤,鲁迅先生心思之细腻,情感之丰富,可见一斑。两年之后他邂逅了许广平,并且与其相濡以沫,耳鬓厮磨,其中或许不乏鲁迅对《伤逝》中爱情延续性的思考与实践。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鲁迅先生的文字,不少是独辟蹊径,风味迥异。以日记之法叙《狂人日记》,创独语之体抒《野草》之怀,《伤逝》更是突破了故事体的限制,用内心独白作为小说的主体情节。我向来不主张过度解读文学作品,但如果能天马行空地去“再创造”文学作品,也未尝不是对生命力的延续。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观瞻,《伤逝》的艺术启示力,窃以为远远高于其爱情层面的表达,如果一个故事不是给人以宠辱皆忘的会心一笑,那就应该藏有某些隐秘的思辨哲学,《伤逝》应该是后者。如此清简的故事,不论是与传统小说还是当时其他作家的文风相比,都显得有些单调甚至是无趣。反复观之,却不难体会,《伤逝》宛然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个“意”是鲁迅先生对大千世界的感受,是他对年轻人寄予的一种希望,毕竟,鲁迅对年轻人是很寄予希望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先生希望年轻人是光,但鲁迅没说年轻人如何成为“光”,“光”是什么,于我而言,光之于年轻人是要有“不惑”精神。“不惑”最先出自孔子的论语中的“四十不惑”,年青一代的“二十不惑”并非对人生没有疑惑、不会迷茫,“不惑”是一种思辨的生活态度,先思后辨,不人云亦云,不三人成虎,与儒家的“格物致知”有一些异曲同工。一百多年前的鲁迅,记录下了涓生与子君的伤逝结局,鲁迅希望涓生是光,涓生与子君只是看到了爱情的影子,没有将自身完全解放出来,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力,对于他们的悲哀,我们会有悲伤。我们不应该悲伤,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冰山一角的认识,让我们可以站在大海之上更具理性地去探索、去思考、去辨别我们未曾邂逅的花花世界、芸芸众生。
  鲁迅一生都在践行“光”的使命,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救治中国人,启迪中华民族。对涓生与子君的境遇,鲁迅心底必然是不舍的。这两个年轻人在羽翼未丰、窥见新文明的光芒之初,便消散于黑夜中。涓生一夜断断续续的内省,凝聚了青春、爱情、家庭、生活、事业等多方面的情境,在这任何一个环节中,都隐藏了无数年轻人的烦恼与困惑的缩影,那缩影既是时代的,也是超越时间的,现在读起来仍然能品味出与过去如出一辙的迷惘。若读涓生而省自身,走出那微凉与困顿的自我,定能行于金色的太阳之下,令自己也成为光芒的存在。这也是鲁迅没有说出的未尽之意吧。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