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群园地
第04版: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
古都春韵
清明雨上
树木·树人
最美的母亲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春相望
上春山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PDF版下载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读《人间草木》有感
□ 张欣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汪曾祺
万物复苏的三月,尤其适合翻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是一本很适合清晨、午后随手翻看的散文集。伴着春日的细雨,他带着我重新认识这世间的一草一木。
一果一蔬都有滋味。我喜欢看葡萄月令,看他“请”葡萄上架。他说,一月的葡萄睡在雪地里,二月的葡萄放在湿土上,三月就要请葡萄上架,四月葡萄使劲生长,五月需要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好一个“着色”啊,他让大家都去看看这个时候的葡萄园,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那一串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如果不是北方人可能都听不懂他说的磁棒,但是如果听懂了,就会被他描写的画面所感染,那一串串红玫瑰、巨峰(都是葡萄的品种)就浮现在人眼前,让人口舌生津。而这还没完,他说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安静、幸福、慵懒。在我看来,这果园还有孕育后的丰满和满足,没有深入地仔细生活过品味过,真的很难描摹得如此真实而细腻。在《人间草木》中,汪曾祺真的很认真在讲滋味。他说,吃石榴是“所得不偿劳”但是在昆明吃宜良石榴却无此感,觉得很满足,很值得;他说香梗晚米和豌豆一同煮,于柳荫下喝一碗,风味不恶,他离乡五十载,依然记得那香味;他说,江阴出的粉盐豆,味甚隽,远胜花生米;他说,黄豆芽汤里加酸雪里蕼,泡饭甚佳,此味北方人不解。在一果一蔬中,汪曾祺是那样认真去品味,去生活。只有那么地热爱生活,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的不幸吧。在后来的峨眉山游记中他写道:住数帆楼,洗温泉浴,饮泸州大曲,吃非洲鲫鱼。这份 “自我调侃”让人哭笑不得。他提起曾经创造的《中国马铃薯图谱》称马铃薯块很好画,想要画得不像都不太容易。调侃自己:全国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是啊,这样认真地生活,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乐观的人也真的不多。
一花一草都有脾性。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为汪曾祺的真性情拍手。在他的笔下,一花一草都有了脾性。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看似平常的一花一草都寄托了他的思绪和感情。从他的视角里,我常常被他的幽默所感染。他说他们家的天竺在园西墙角有一棵,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而在安徽参观,他看到了一家有棵天竺,结了那么多果子,用他的话说:“简直是岂有其理!”他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儿。逗得我忍俊不禁。其实与其说他笔下的植物有了脾性,不如说他赋予了植物特殊的气质。那些蕴藏在心里的“小性子”会借着所见、所听、所感“释放”出来,成为他生活中独特的逸趣,他是这样的有趣,活出一身烟火气。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而从《人间草木》中,我只看到一位老爷爷,告诉我什么东西好吃,哪的东西好吃,给我讲他的经历和所感。在他平淡质朴的文字中,我感到他深得自然之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态度。
天地之间,万物有灵,对于一果一蔬、一花一草这些“毫不值钱”的东西得珍视,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时序的感情。在它们身上,有我们在记忆里穿梭时空寄予的情感和爱恋。有我们平淡生活中、日复一日里岁月静好的安然与妥帖。
汪曾祺说: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心闲气静,恬淡平和;写字、画画、做饭;擎自然收获,如此好好。
滋味生活,安然内心。正如有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