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换位思考是一种智慧
刘栋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讲究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说到爱心,就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说到抱负,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业绩,就有“立德、立言、立业、立功”;说到修养,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把“我”作为思考、解决问题的初始点,或者说是以“我”为中心。
  就上述语录而言,对做人做事有大有裨益,律己自励。但事物的多面性又告诉我们,当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泛”开来以后,情况就有些不太妙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如果成为一种惯性,就会产生一些变异。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变异不能说俯拾皆是,却并不鲜见。
  我的父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铁路”,经常听到父亲讲起刚参加工作时的事。他所在单位是一个施工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坐着马力车(在铁道上行驶,一般用于铁路的检修)把他们拉到施工现场,一直要干到下午三点多。有时,活儿干完了,马力车还没来,无法出站接送,大家就只好等。春秋季节还好一些,只是饥饿难捱,冬天的滋味就不好受了,不仅是“饥”,还有“寒”,身在旷野,两者交迫。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当地老百姓找些秸秆点起火来,先解决取暖驱寒的问题。当饥肠辘辘面对篝火时,真有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无奈。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仅仅是需要把每天马力车接站的时间计算好,合理安排工期即可。
  他们的施工队长是一个“老胃病”,每天出工都要带上一袋子干馍片,胃不舒服了就喝几口水,嚼几口馍片。当大家连续工作十个多小时,已经饥肠辘辘时,他的馍片才吃完。他不饿,自然觉得大家也不饿,只有接着干。有一次,这位老人家忘了带馍片,刚到十二点,就捂着肚子蹲下来,还诧异地问大家:“今天怎么这么饿,你们不饿吗?”大伙儿哄笑起来,因为你饿了,才明白大伙儿也肯定是饿了。“那时,对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体会最深的了”,父亲笑着说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谈起曲折,说起挫折时,往往讲自己做得如何好,问题全在他人身上,自己做的近乎完美,“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这些问题呢?”却是一脸茫然。事实上,凡是发生问题,责任都在于自己,致命之处,就是根本没有思考他人的感受、他人的看法、他人的认同。世事通达之后,才会明白,只有充分了解他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的时候,才能准确地反观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信仰第一,他人第二,自己永远是第三。”
  人最难做到的是直面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才能正确面对自己,能真心从思想上践行这一点,便是一种高尚,一种和谐。善于换位,敢于换位,尤其是能使换位思维成为一种自觉的修养,便是一种智慧。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