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匠心铸就铁路梦
——记集团公司先进工作(生产)者冯新兆
  十六年前,他作为应届毕业生,仅入职4个月就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升任技术室主任;2年后,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设计中国第一条时速为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他参与的“八步过渡”施工、25天新建一座临时客运站等案例,至今都被用作示范教材在全系统推广。
  他,就是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新兆。有人说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幸运。然而,真正跟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无一不对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折服,感叹他对技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对铁路事业的热爱。
  苦学基本功
  2005年,冯新兆从石家庄铁道大学土建专业毕业,凭借从小对火车、铁路、大桥的热爱,他毅然加入北京公司,开始了与铁路为伍、大桥为伴的职业生涯。
  相比市内施工的房建工程,冯新兆参与的铁路施工是哪没路哪建路,哪偏僻在哪作业,铁路施工因为流动性大,通常都是就近驻扎,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当时我们都租住在村民家,茅草屋顶、纸糊窗户……”冯新兆谈起入职后参与建设首个项目时的场景。
  当时公司正值转型期,技术人员紧缺,冯新兆的毕业设计就是公路桥建设,因此被作为技术骨干培养。“因为是自己全程参与,充分了解公路桥施工的所有关键点,一个工程干下来就都掌握了。”冯新兆说道。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也正在此时,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功底,因为技术过硬、肯学肯干,仅入职4个月,就被提升为技术室主任。
  探索新技术
  “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冯新兆常挂在嘴边的话。2007年,虽然入职才两年,但凭借出色的技术功底和对施工技术的热爱,冯新兆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开始参与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引入天津站工程。
  “看似简单的有砟变无砟仅是工艺上的区别,但实际对整个施工理念、人员组织、工序衔接、人员培训全部是颠覆性的。”冯新兆回忆当年的施工场景。过去传统有砟轨道精度一般控制在两厘米之内,但无砟轨道全部采用无砟轨道板,每一块基础底板的长度、宽度、厚度、坡度、曲线率等规格都不一样,精度必须小于一点五毫米,否则无法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条件。
  该工程引进了全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线,其轨道建设改用混凝土预制的德国博格板无砟轨道,此举不但使该工程成为中国首条无砟轨道建设项目,同时让冯新兆成为中国首批参与过高速铁路建设的技术人才。
  练就好武艺
  了解冯新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的人,越是在挑战面前,他越是干劲十足。承建津秦高铁时,工程涉及既有线和临近既有线施工、站场改造,同时进行的多条秦皇岛市上跨、下穿城市主干道的铁路工程施工,为了不影响正常运营,需要对站内8条正线进行“腾挪改移”,经过反复论证、优化、研讨,最终确定了“八步过渡”施工方案,被当时铁道部专家誉为全路最复杂的站改工程。
  冯新兆作为技术负责人与施工人员一同住在现场,日夜赶工,从既有站台、站场设施拆除到重建,仅用25天就完成了一座2500平米站房的龙家营临时车站建设,同时还新建了一座96米跨津山线的天桥。
   施展真本领
  2020年,丰台站改工程施工过程中,冯新兆勇挑重担,带领项目部吹响了大干攻坚的“冲锋号”,集结1600余名参建人员全面掀起施工大干热潮。6天填筑道砟3.1万方;13天改建线路4.79公里,铺轨4.6公里,交叉渡线9组;20天浇筑承台7座,墩柱22座,填筑路基6万方……
  为确保丰台站改第三步过渡顺利完成,他调派增援队伍,安排在路基、线路、东西咽喉管沟、丰台特大桥十单元等全线6个工点,对每个工点定人、定责、定任务。他带领全体施工人员,8小时完成了京广线、京沪线四条铁路线2.3公里21个拨接口的施工任务,较计划提前半小时完工。
  多年来,冯新兆参建了12项工程,凭借在技术上的孜孜探索,困境中的奋斗拼搏,让他收获了青年技术人才、先进生产者、诸多科技奖项。其参建的工程荣获中铁六局“十三五”十大创新成果;中国施工企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等多项荣誉。但他总是说:“荣誉都是过去时,未来还需拼搏努力。”
  (侯赛赛 郜丽丽)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