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用“种禾精神”激励“六局智造”
本报评论员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带领科技团队,在攻关之路上过关斩将、屡创佳绩:一路从单产700、800、1000、1149公斤,再到创造亩产1500公斤新纪录……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勤勉实干、勇于挑战、不断超越的“种禾精神”,激励着袁隆平努力追寻心中的“禾下乘凉梦”。那一颗颗饱含着科技之光的金色稻种,填满了牵动万家安泰的“天下粮仓”,让“中国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放眼四海八方,从绿意盎然的田间地头,到热火朝天的施工一线,所有劳动者、建设者们的创新路、攻关梦、智造心,澎湃依旧,步履铿锵,从未停歇。
  “要坚定不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参观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展览馆时留下了殷切期待。“十四五”规划大幕已经拉开,新航程需要集团公司以“新”启航、以“智”驱动、以“创”赋能。一项项“高大难新”的核心技术,一个个迭代创新的“大国重器”,让越来越多的六局桥、六局路、六局房横空出世,彰显着集团公司作为央企“顶梁柱”的责任担当,推动着“六局制造”向“六局智造”华丽转变。
  实现“六局智造”,用心激活“精神存量”。“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当年刚毕业的袁隆平立下毕生誓言。这份铿锵有力的承诺,决定着袁隆平未来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面对更多科技攻坚的“无人区”。对建筑企业来说,很多伟大工程都是在挑战极限的“无人区”中建成的。世界屋脊之上天路飞驰、崇山峻岭之中隧道穿梭、深海卧波之下沉管通达……挑战工程创新的“无人区”,就是要发扬大无畏的“开路先锋”精神。面对新技术的冲击与挑战,在科技攻关的奋进中,时刻秉持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争先思维,最终手持重器,占据主动;面对“卡脖子”的改革难关,始终秉持着“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乐观精神,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新基建的“创新无人区”去技术攻关、开路架桥、报效国家。
  实现“六局智造”,蓄力催生“创新增量”。“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还要继续努力”。功成名就之后的袁隆平始终心系百姓,坚守在科技创新第一战线。对集团公司而言,当“公司总量”做大后,“内功含量”如何?实际考验着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因为与做大相比,催生做优做精的“创新增量”是难上加难。因此,全公司要坚决杜绝“拿来主义”思想,主动进行科技攻关,深入推行“互联网+”,探索打造智慧工地、数字车间等,全面攻克工程建设的“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智能施工装备,研发一批极寒、极深、极大、极高、极苛刻条件下完成科学施工的“撒手锏技术”,为“新基建”按下发展加速键,让“数字化转型”释放全新活力潜能,在创新之路上高歌猛进,踏浪前行。
  实现“六局智造”,全面提升“实干流量”。“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以创新思维,扎实落实“十四五”规划、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任务,牢牢牵住科学管理、创新管理的“牛鼻子”,在提升企业总体规模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订单质量。提升工艺工法和科技创新对优化生产、降本增效的贡献力度,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科学提升,增强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推动集团公司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在“人口红利”减退之时,提升“人口智力”的“实干流量”,全面推动企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挺起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脊梁”。
  “手把秧禾插稻田,低头便见水天,顺其自然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种禾精神”,朴素真诚,实干有力,引领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不断超越。2021年,百年大党谱写新篇章,亿万人民开启新征程。在这个注定将书写历史的新一年,让我们继承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遗志,凝聚精气神、走好创新路、展现新作为,为建设事业贡献更多的“六局智造”,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