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赓续百年党史基因 谋划今朝发展新篇
本报评论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巍巍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脱贫攻坚胜利的人间壮举。学习党史,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唯有从党史学习中汲取伟大力量,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才能更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学习党史,要感悟与时俱进的伟大思想,树立创新不止的时代信念。思想之力犹如晴空艳阳,其光芒布泽之处,万物苏醒,它能指引一个民族走向光明,带领一个国家重获新生。百年之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恃强凌弱的西方列强,一批批知识分子奋起而为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变天下之公理”的戊戌变法,再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辛亥革命,这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他们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但最后均已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的炮响从亚欧大陆的北部传到东亚神州,将马克思主义播散在华夏之地,中国才真正迎来了希望的曙光。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它融会贯通,在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无数伟大的人间奇迹,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感悟党的思想伟力,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推动企业发展的时代力量,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守正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苟日恒新,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常态化的前进目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永葆创新拼搏前进姿态。
  学习党史,要发扬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激发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精神的发展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到2021年脱贫攻坚的胜利,他们留下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以伟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坚强的思想后盾。学习党史,就要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没有凝聚民族之心的精神血脉,国家难以强大,一个企业没有凝聚人才之心的精神力量,企业难以破浪前行。我们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带领企业在激流中迎难而上,在暴雨中逆风前行。同时要将红色精神的雨露润泽到职工群众,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潜力激发需要精神力量的催动,必须上下联动,勠力同心,以革命精神激发职工的奋斗之志,以建设精神打磨人才的钻研毅力,洗净企业中存在懈怠心理,慵懒思想,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创精神,从根本上推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学习党史,要深思聚沙成塔的伟大经验,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道路并非畅行无阻,航道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共产党凭借着敢为人先的魄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国之为大的胸怀,在长期的摸索中,于鲜血和汗水间凝结知识,从成败和得失里总结智慧,沉淀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他们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得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教训,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恢复生产时,能适时而动,进行三大改造;在经济落后时,能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开放,这一系列宝贵的经验,都启示着我们今天前进道路的方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强三级企业建设,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之年,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如何从党的历史中获取经验智慧,是一个必须深思的命题。当前,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唯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丰富斗争经验,从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增强创新精神,在治国理政的经验中汲取管理思路,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立足大局,统揽全局,开好新局,高瞻远瞩、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时代中勇立潮头而不倒。
  青史百年,鉴古知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蕴含着磅礴的力量和深邃的智慧,重温党史、铭记历史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我们要在学史中以用观照今日之步伐,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旗帜鲜明地将创新之路和高质量发展进行到底。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