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8日
人间正道是沧桑
杜宏梁
  百年芳华,青史可鉴,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每一代人都沿着前一代人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躬耕力行,“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殷切希望。百年党史,见证了中国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铭记了民族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开拓人间正道的历史,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风华正茂。因此,学习党史、学通党史、学透党史,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以史为镜,正本清源,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就能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创造更大的新时代辉煌。
  学史明理,要学通弄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撼动人间的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破开了笼罩在旧中国头顶的暗霜黑云,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自此之后,华夏大地诞生了一个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政党,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并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收获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的成功;完成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脱贫攻坚的壮举,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带领中华民族谱写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史。学史明理,要坚持历史思维,全面看待党史,注意考察分析党史发展中的继承性和关联性,要从这百年历史中深刻领悟共产党人的奋斗智慧,不断在理论探索中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最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途中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学史增信,要加强思想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一个人有崇高的信仰,才能在逆流中迎难而上,一个政党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历史的浪潮中愈战愈勇。以身殉道的李大钊,舍生取义的方志敏,捐躯赴国的黄继光,他们无不是凭着对民族光明的信念,在风浪磨难前不屈不挠、舍生忘死。一百年的栉风沐雨,有人为救国求存而四处奔走,有人为祖国富强而呕心沥血,他们从逆境中转折,从困境中突围,从绝境中奋起,“虽九死其犹未悔”。学史增信,要以先辈为楷模,坚定信念信仰,立忠诚笃信之志,炼金刚不坏之念,善于从党史里赓续红色基因,从革命精神中吸收红色营养,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任何时候都不松懈,抵得住身外之物的诱惑,经得起外界苦难的磨砺,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
  学史崇德,要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先辈品质,筑牢道德之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记录了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史诗,也是一册汇集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发展史。百年风华,无数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伟大的新中国建设者前赴后继,他们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指引着我们,要向先辈一样,敢于在荒芜的草地和寒冷的雪山中勇敢前行、忘我奋斗,不断突破自我桎梏,为民族复兴为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弘扬红色精神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做表面文章,要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为官者要廉洁自律,以民为本,既要有杨震暮夜却金的慎独精神,又要有焦裕禄心系百姓的博爱情怀;为民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做到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让革命的精神、建设的精神、奋斗的精神点燃时代的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学史力行,要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参悟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引当下和未来,只有让历史中的精神光芒照到枝枝叶叶上,树木才能凌云参天。百年芳华,青史可鉴,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每一代人都沿着前一代人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躬耕力行,“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学习的过程,要提高警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防止走过场、做假账,杜绝表面文章,看去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满堂喝彩,实则花拳绣腿、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学习落到实实在在处,才能真正聚人心、育人才,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力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党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要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将历史洪流中宝贵的经验和伟大的精神汇聚成非凡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奔腾向前。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