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风卷红旗过大关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无数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人民公仆”,更锻造形成了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将启示党员干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必将助力中华民族更顺利地走向伟大复兴。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2020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向世界的庄严宣告。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无数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人民公仆”,更锻造形成了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将启示党员干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必将助力中华民族更顺利地走向伟大复兴。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兑现,也是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上让人民安居乐业的辉煌印迹。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在连夜听取当地工作汇报、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八年后的今天,遥远的田园中响起了黎明的牧歌,深埋在边陲之处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中国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美好社会愿景越来越近。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带领着我们的先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代又一代人以愚公移山的不懈精神接过先辈的担子,一步一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强起来的目标,脱贫的胜利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更是人民永远的福祉。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但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更加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树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途上永不磨灭的丰碑。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这场持久战中,无数扶贫干部凭着自己沾满泥泞和黄沙的双脚在贫穷偏远的山沟里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了可爱的中国,他们恪守对党的忠诚,在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乃至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北大硕士研究生黄秀文、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张桂梅等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他们有的呕心沥血地用科技带动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有的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奔赴脱贫的路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扎根边疆教育一线,身患绝症却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他们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国家,同一片繁华盛世,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前赴后继,众志成城,他们用汗水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在历史上留下了鼓舞后人的伟大精神力量。
  “征程未洗战鼓急,快马加鞭不下鞍”,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奔赴新生活、实现新梦想的起点,这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又一次“考验”。2021年25日16时,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牌子已经永久性摘下,“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牌子正式挂上。机构更迭背后,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日新者必日退,乡村的振兴,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绝不能沉湎于当下,必须永葆志存高远的追求。新时期的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耐得住清贫寂寞,愿意在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中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不骄傲不急躁,不消沉不动摇;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慎始如终,如履深渊,多积尺寸之功,少为馈穴之事。中国的乡村振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用“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可以堆砌出来的,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没有担当魄力,没有责任意识,必将会愧对国家,辜负人民。只有勇于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阴阴夏木方能变参天大树;乡村振兴才能赶上历史的步伐。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迈入一个新的时代,唯有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才能在平凡中铸就伟大,才能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杜宏梁)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