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边庭虽清苦,亦留侠骨香
杜宏梁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是我雕刻在心间的一句诗。看到诗,就似乎看到年轻的王维白衣长剑,勇毅傲骨,行走在家国之心中。
  很多人不相信这句诗是出自“诗佛”王维之笔,虽然王维后期的诗歌云水禅心,静逸明秀,但年少时也曾像李白、高适等人一样,豪气干云,意气风发。在盛唐诗人的心中,皓月冥冥的西北边塞,千山暮雪的凉州古城,是建功立业、击水直上的绝佳之地。这些文人大多出生官宦之家,不事桑麻,不问五谷,但他们却不惧“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恶劣气候,也耐住了“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寥落寂寞生活,归来长安之后,他们真正显现的往往不是拥有了高官厚禄,而是精神的强大、诗艺的精进,假若对他们惊鸿一瞥,就会发现出塞归来之人大都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无形的收获使得他们能在汗青简书中上留下绕梁之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民族脊梁去践行的道义,诸如易水高歌、慷慨赴秦的荆轲,仰天长笑、大义凛然的谭嗣同,不惧战火、奋勇向前的黄继光,他们并非看透了生死,也不是没有了畏惧,只是他们知道,自己前进的那一步,改变的不是自己的生活与命运,而是改变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与命运。也许他们的牺牲所带来的历史变化并不能立竿见影,甚至湮没在莽莽尘埃中,但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他们这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士,炎黄子孙的生活才能朝着“小康”、“大同”社会不断前进,这也许就是“侠骨留香”的最好释意。
  作为沧海一粟的个体,也许我们很难企及先辈们的这种伟大,但我们可以萃取生活的历练,做到“二十不惑”,拥有“三十而已”的心态。依稀记得当年高考结束,躁动不安的心想尝试着去赚取人生第一桶金,于是我加入了一个市政施工队。江南的七月,有时似乎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的战争,那个暑假,火神占了上风。我们负责清理一条多年未清理的水沟,因为多年未曾疏通,里面淤积了大量的泥沙,沟面覆盖着长满青苔的水泥板。当我把那厚重的水泥板一块一块撬开时,沉重的撬杠挤兑着我的手心,不多久则在掌纹间长出了红色花蕾。沟面清理完后,则是将水沟里的泥土和垃圾全部清走,我拿着铁锹在水沟与马路上划出一条又一条的弧线,然后从马路上到装垃圾的车里又是一阵阵抛起。此时,头顶是捣碎了的太阳,慢慢地撕咬着皮肤,汗水就像石壁上的泉水,那件黑色的衬衫上时常被太阳浇湿,又被我的体温烘干。偶然休息时才突然发现,手掌间的水泡花蕾早已绽放成了血红的花朵。夜晚回去,由于白天在水沟里长时间佝偻着身体,整个腰仿佛是吊了一块巨石般沉重,同时还夹着无数小针眼扎着的疼痛,在床上稍微辗转一下,就痛得无法入睡。如今回想起来,当年很多类似这样的辛苦经历,得到的并不只是一笔简单的劳动报酬,从此以后,我能深层次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中国孙少平的奋斗之路,也时刻谨记这种劳动艰辛所代表的生活意义。肉体的艰辛能带来灵魂的成长,只有经历过体力劳动的打磨才能虔诚地对待往后余生所走的每一步路。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即使朝风暮雨也不应感叹“夕阳无限好”,只要去做,即使失败,也是香满人间。你不必担心是否有坎坷荆棘,也不必徘徊是否会陷入淤泥,因为路途会有“春山一路鸟濛空啼”,生活会有“空苍翠湿人衣”。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