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发布日期:
赶蜂人
李栋

  项目驻地在闽南的一个小村落里,每到傍晚,结束一天工作的同事们会准时出现在村口的桥洞下,一路有说有笑结伴而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平静且祥和。当地人在路上看到我们仿佛是一道“风景”,因为身穿蓝色工服,时间久了便开始称呼大家“穿蓝衣服的人”。
  时间过去几个月,突然有一天,一位身穿褐色长衫、头戴斗笠的老人家“闯”进了“蓝色队伍”,打破了平静。老人推着一辆板车,车上放着几个木箱,踉踉跄跄想要快速穿过这支队伍,可事与愿违,过了桥洞就是一条上坡路,老人单枪匹马很难把车推上去。队伍里的年轻人陆续冲上去搭把手,老人的板车在大家的帮助下轻松爬上了坡。老人转过身对大伙儿表示感谢,一句闽南语的“多谢”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也是心头一暖。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老人准时准点出现在村口的桥洞下,像是一个单兵等待大部队的集结,最后一个点汇入整片蓝色海洋。唯一不同的是板车上的东西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是两个白色的塑料桶,明天是几个褐色的木箱,看似变化又在遵循着一定规律,彼此循环往复。
  转眼又是几个月过去,突然有一天,这条路上不再见老人的踪影。开始大家也奇怪怎么遇不上那个大爷了,经过的时候还会四顾看看,后来也就慢慢淡忘了。大伙儿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且祥和。只是我心里还留着这个疑惑,直到一天我在村子里遛弯,才在老人家门口见到了他。
  老人大老远招手示意到他家里坐坐,可能是出于许久的疑惑,我便欣然前往。一进院门,嵌上白条石的红砖墙多了一分朴素厚实,双坡曲屋顶更是增添了一种古色古香,这是典型的厦漳地区老式房屋建筑风格。不远处的墙角种着成排的叫不出名的花,不少蜜蜂在上边飞着。地上就放着之前那几个褐色的木箱,旁边散落着成片的淡黄色蜂巢。老人介绍说,他正在给蜂箱里更换蜂巢。原来老人是一个赶蜂人,他之前板车上的褐色木箱正是蜂箱。我笑着问为什么傍晚见不到他了,他说那段时间正好在赶荔枝的花期,现在花期过了,老人就赋闲在家。平日里做做蜂巢,养养蜜蜂,为下一次追赶花期养精蓄锐。听到这儿,我越发好奇,老人也来了兴致,带我看了他养蜂以及取蜜的流程。原来蜂箱里的蜂巢都是自己手工压制的;原来蜂蜜是通过将蜂巢快速旋转利用差速离心的方式甩到收集桶里的;原来在没有花期的时候蜜蜂也要投喂一些食物来维持;原来进门院子里的花就是草药,是专门为蜜蜂采集药蜜作准备的。我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认真回味着这些新知识。
  老人邀请我进屋尝蜜。荔枝蜜甘甜清爽,桂花蜜馥郁芳香,龙眼蜜香气浓烈,我也是第一次尝出蜂蜜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区别。老人指了指墙角的一个蜜罐,他说那个是从桉树上采下来的蜂蜜,但桉树有害,不敢拿来食用,一般都是留作备用在无花期的时候来饲养蜜蜂。老人还带我看了他饲养蜜蜂的书籍和笔记,说起专业的东西他侃侃而谈,音调不禁都提高了几个分贝,能听得出他多么引以为傲。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都是去全国各地赶蜂,花香南去北,轮转春与秋,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蜂,并且是本着寻找最好的蜜源,酿出最好的蜂蜜。因为热爱,当然也是因为生活,从赶蜂中得到的东西比他自己亲手酿的蜜还要甜。
  听着老人的话,我想到了自己。我们不也一样吗?追逐在铁路建设的一线,在热爱中酿着生活的花蜜。不过,我们追逐的花朵是蜿蜒的道路,是横贯的铁轨,是汗水的芬芳。我们的追逐,让生活拥有了永远的花期。
  赶蜂人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也将永远继续……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号 邮编:100036 电话:010-52733290 传真:010-52733290 邮箱:ztljbz@163.com
公司名称: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02674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